青鱂放大鏡-雲林成龍濕地生態教育推廣活動 新華報導雲林分社張文祥報導

 

青鱂放大鏡-雲林成龍濕地生態教育推廣活動

  • 雲林縣政府邀請宜梧國中師生,共同參與成龍濕地生態教育推廣活動「青鱂放大鏡」課程,深入認識青鱂魚的生態習性,與搭配實驗設計觀察青鱂魚在不同環境下的覓食行為,透過導入在地特色自然生態知識,增進科普思考創新能力,共同為保護生物多樣性目標未來能貢獻一己之力。
雲林口湖鄉地區因早年養殖業超抽地下水而引發地層下陷和海水倒灌,後來又因民國75年韋恩颱風與85年賀伯颱風的侵襲,導致農田長期積水逐漸形成草澤濕地,多年來縣府與地方社區、林業保育署南投分署、內政部國家公園署等單位通力合作經營,辦理濕地生態基礎調查與相關生態保護工作,成龍濕地已成為臺灣西南沿海重要的生態熱點,每年有大批水鳥棲息利用,並透過藝術節舉辦生態教育推廣,讓來自臺灣各地的民眾感受成龍濕地的特色美學。

臺灣西南沿海重要的生態熱點-成龍濕地臺灣西南沿海重要的生態熱點-成龍濕地
張麗善縣長表示,去年縣府透過林業保育署南投分署「國土生態綠網彰雲海岸濕地保育軸帶-112年成龍濕地保育公私協力平臺會議」共同討論,初步釐清成龍濕地的青鱂魚非過往紀錄的中華青鱂魚,是一種原生的青鱂魚屬未確定種,目前由相關單位分工辦理物種鑑定及棲地調查等研究工作,縣府則委由國立嘉義大學王柏青副教授團隊辦理青鱂魚生態教育課程,並藉由關注物種的推廣曝光,使更多民眾了解與關心成龍濕地的生態環境。


成龍濕地的青鱂魚成龍濕地的青鱂魚
張縣長也表示,感謝國立嘉義大學王柏青老師團隊帶領宜梧國中參與成龍濕地生態教育活動,透過介紹青鱂魚的生活史與棲息地面臨的環境問題,藉由科普設計實驗讓學生來觀察青鱂魚在不同鹽度之下的進食速率,啟蒙年輕學生們對自然環境的理解和對科學的興趣,能夠更深入瞭解雲林特色所在,培養學子對於家鄉情感與在地連結。

  未來縣府將持續與各方公私部門合作,探討成龍濕地經營管理及青鱂魚復育之可行性,除了由學界持續努力此物種正名外,其生態習性調查也將透過專家學者指導,依據科學性調查成果進行棲地營造和復育工作,透過公私協力尋求增進成龍濕地生態服務功能與生態復育的最佳方案,共同合作應對環境生態威脅,保護珍貴的生態資源。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最近30天點閱率高的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