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臨西螺七崁尬招 雲林首屆舞功派隆重登場 新華報導雲林分社張文祥報導

 

舞臨西螺七崁尬招 雲林首屆舞功派隆重登場

第一屆舞功派「舞臨西螺七崁尬招」,6日下午於雲林西螺森活武樹園區熱鬧登場,適逢清明連假,吸引眾多鄉親出遊響應。縣長張麗善表示,透過結合傳統武術和現代街舞,讓傳統和現在激盪出新火花,創造出更多新契機。

縣長張麗善指出,由藝青會、典亮慈善基金會、西螺七崁武術文教基金會及雲林縣政府聯合舉辦第一屆舞功派,今在西螺森活武樹園區隆重登場,現場結合傳統武術以及年輕人最喜歡的創新街舞,以舞會武,熱鬧非凡。西螺七崁武術是台灣本土武術之一,具有悠久的歷史和文化傳承,七崁綜合套路打拳是七崁武術的代表性套路,融合了多種武術流派的精華,具有很高的觀賞性和實戰性。而街舞團體Xiang breaking Class A、「J.wonstar Kidz  D-Power」以及「Y.N dance(Batter up、Young dumb stupid)等全都是雲林在地的孩子,準備在114全國運大展身手。今天以舞尬武可以說是非常成功,不僅把傳統武術傳承並發揚光大,也為雲林培育已納入奧運項目的街舞人才。

張麗善縣長再說,西螺森活武樹園區過去環境雜亂,經過悉心整理,現已蛻變成西螺鎮非常亮麗、適合遊憩休閒好去處。特別感謝七崁武術文教基金會善加運用,園區未來還會有武術文化文物等硬體建設,盼透過傳統加上現代創意年輕化,讓西螺七崁武術文化保留延續、發揚光大。

身兼典亮慈善基金會董事長、立法院長韓國瑜今也蒞臨活動現場。韓院長致詞表示,臺灣的武術出在雲林,雲林的武術出在西螺,西螺阿善師、西螺七崁,從清朝、日據時代到民國,武術重鎮都是在西螺。當藝術青年舞蹈加上公益活動,再加上武術產生奇妙結合,國術館老師傅表演武功教街頭跳街舞年輕人,年輕人教老師傅跳街舞,再加公益活動,今天誕生第一屆舞藝加武功大會。承蒙張麗善縣長熱心,黃凱議長投入,讓年輕人能夠接觸傳統武術,也讓傳統武術隨著時代的更迭改變,能夠更瞭解現在青少年喜愛是什麼,加上公益團體活動推波助瀾,這是一次勇敢大膽嘗試。獎勵青少年投身戶外陽光且有益身心的活動,是我們職責所在,讓國術館老師傅西螺七崁拳術一代又一代傳承下去,典亮慈善基金會願意也將繼續在各個角落公益奉獻。

 今日在西螺森活武樹園區辦理武術表演、好武憶同窗會百人打拳活動、潮流街舞以及kpop舞蹈、知名身障舞蹈家『原軸高飛』也將同場獻藝,現場也邀請知名DJ派對餐車Jam-Wagon、塗鴉藝術大師可樂現場邀請民眾即興創作,更有擴香石DIY、油畫扇DIY、攀樹體驗,昭和甜點布丁等美食攤位,還有包括Apple Watch、Sony運動耳機等獎項豐富抽獎活動,與民眾同樂。


笨港如性振玄堂八家將獲登錄雲林縣民俗無形文化資產 新華報導雲林分社張文祥報導

 

笨港如性振玄堂八家將獲登錄雲林縣民俗無形文化資產 縣長張麗善期許傳承發揚八家將民俗文化

雲林縣北港鎮「笨港如性振玄堂八家將」通過雲林縣審議會審議,登錄為民俗無形文化資產,保存者為「雲林縣五聯境如性振玄堂民俗發展協會」。縣長張麗善6日晚間偕同立委丁學忠等人頒發「登錄證書」,致贈「威武聖將」匾額,肯定五聯境如性振玄堂民俗發展協會用心保存民俗文化,期許繼續傳承發揚八家將民俗文化。

「笨港如性振玄堂八家將」為蔡嘉雄(人稱清波師)在1996年前後開始組創,蔡嘉雄原為北港聖德堂(1969年成立)家將團成員,北港聖德堂則傳承自臺南府城白龍庵五部將系統中的如性慈敬堂系統,淵源脈絡清晰且陣容完整,八家將文化保存完整,現由蔡嘉雄之子蔡上元擔任館主,主要以北港朝天宮迎媽祖遶境為主,有時也接受外地宮廟、團體邀請以交陪贊助性質出陣。

 蔡上元致力保存傳承八家將民俗文化藝術,並與時俱進融入新元素,2016年獲得薪傳獎。去年申請登錄民俗無形文化資產,經雲林縣審議會審議,今年1月獲得通過,成為雲林縣第一個登錄民俗無形文化資產八家類別,保存者為「雲林縣五聯境如性振玄堂民俗發展協會」。

縣長張麗善表示,蔡上元老師傳承父親清波師(蔡嘉雄)衣缽,深耕八家將文化藝術薪傳,將家將文化技藝,導師、法師、面師傳承良好,其陣法演示是以臺灣傳統民俗宗教內涵為主,正確體現八家將知識、技藝與文化表現形式,且具傳習能力與意願,成為雲林代表性家將團,讓這項台灣民俗文化特色發揚光大,獲登錄為無形文化資產,是大家共同的榮耀。

 張麗善縣長表示,八家將是深具台灣民俗藝術的特色文化,包括臉譜、帽子、服裝、道具、陣式與肢體動作都有深厚的文化底蘊與意義,是台灣珍寶,希望藉由無形民俗文化資產登錄,讓八家將文化傳承延續,不要失傳,她也感謝蔡上元老師及「雲林縣五聯境如性振玄堂民俗發展協會」成員的努力與奉獻。

縣府文化觀光處長陳璧君表示,雲林縣至112年底,已登錄11項民俗,其中含5項國家重要民俗,數量僅次於臺南,可見雲林民俗量能備受肯定。「笨港如性振玄堂八家將」民俗出陣人數通常為11位刑具爺(什役)、文武差爺、四大神(甘大神、柳大神、謝大神、范大神)、四季神(春大神、夏大神、秋大神、冬大神),且在臉譜、帽子、服裝、道具、陣式與肢體動作能秉持傳統精神,在傳承過程中尋求創新而不流俗,獲得審議委員一致肯定登錄本縣民俗無形文化資產,縣府將進行保存維護計畫,持續傳承本項珍貴民俗。
縣長張麗善親自頒發「登錄證書」與致贈「威武聖將」匾額儀式,立委丁學忠、議員黃文祥、文觀處長陳璧君等人到場觀禮,五聯境如性振玄堂民俗發展協會蔡上元老師回贈縣長一組「八家將公仔」。
 

    最近30天點閱率高的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