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林「林內紙蝶生態地景園區」揭牌 張麗善縣長邀民眾拍照打卡認識林內生態 新華報導雲林分社張文祥報導

 

雲林「林內紙蝶生態地景園區」揭牌 張麗善縣長邀民眾拍照打卡認識林內生態

雲林縣政府為提升雲東觀光亮點,邀請國內知名藝術家於林內寶隆紙廠進行藝術創作,打造「林內紙蝶生態地景園區」,今(4)日舉行揭牌儀式,縣長張麗善表示,歡迎民眾前來拍照打卡,透過地景藝術認識林內,還可順道走訪斗六、古坑,喝一杯道地台灣咖啡,感受雲林獨有的魅力。

縣長張麗善指出,雲林縣這幾年努力打造觀光亮點,盼吸引更多民眾來雲林旅遊,這次特別邀請張和民、任大賢、黃蘭雅、陳宣誠及芃芓藝術蔡佳吟、黃啟軒等五組藝術家團隊進駐林內寶隆紙廠,除結合林內紫斑蝶、獼猴、八色鳥等生態進行地景藝術創作,部分創作還運用現代科技,民眾只要掃描QRcode就可看見紫斑蝶翩翩起舞,非常吸睛。

張縣長還說,寶隆紙廠曾在林內經濟產業中扮演重要角色,縣府以紙廠的「紙」加上林內特殊生態物種紫斑蝶的「蝶」,將這裡取名為「林內紙蝶生態地景園區」,不管是入口意象的鋼雕蝴蝶展現翩翩姿態及象徵產業文化遺址的鋼管造型,或是五位藝術家創作的地景生態藝術,都寓意林內寶隆由過去的工業轉為生態及文化觀光,未來陸續會有第二期、第三期計畫進駐,讓大家更認識林內鄉的生態與美景。

林內紙蝶生態地景園區內的五件藝術作品分別是張和民的作品「舞猴」,傳遞小猴群與八色鳥、紫斑蝶互動情形;任大賢的作品「鹿與蝶」,以梅花鹿及紫斑蝶呈現台灣特有生態風貌;黃蘭雅的作品「翩翩」,以AR擴增實境技術重現群蝶翩翩飛舞意象;陳宣誠的作品「森徑間」,創造一座宛如紫斑蝶的山屋;芃芓藝術的作品「好多好多蟲蟲」,則呈現昆蟲尚未羽化前的樣貌。

水牛設計部落有限公司負責人呂耀中表示,園區由5組藝術家團隊以在地生態為元素進行創作,前後歷時約半年時間,後續還會有導覽解說的設置、網站及AR建構、地景藝術照明等,歡迎大家來拍照打卡,認識林內的生態環境。


雲林縣治行政公署建築歷史現場活化計畫第1場論壇- 斗六舊城在哪裡? 新華報導雲林分社張文祥報導

 

雲林縣治行政公署建築歷史現場活化計畫第1場論壇- 斗六舊城在哪裡?

  • 為了讓斗六市未來發展更具整體性,雲林縣政府於110年向文化部爭取再造歷史現場計畫,並獲補助經費辦理「雲林縣治行政公署建築歷史現場活化計畫」,以雲林溪ㄇ字型所圍繞的斗六舊城軍警政建築群為核心,進行整體規劃計畫,計畫執行中,也將透過論壇及工作坊的辦理,凝聚出斗六舊城的核心範圍,並探討未來城市治理及文化治理的方向。

斗六從清代至今,一直是雲林縣治所在,也是雲林縣的首善之區,隨著雲林溪流域的掀蓋,圍繞在雲林溪周圍的軍警政建築群,以及附近的雲中街、太平老街等,形塑出完整的斗六舊城樣貌。

 為了凝聚公民參與能量及對斗六舊城之未來期待,本計畫將辦理3場論壇及1場工作坊,論壇從「舊城在哪裡」談起,延伸至「城市治理」及「文化治理」面向,最終則透過1場工作坊,凝聚收斂斗六未來的願景。

 文化觀光處陳璧君處長表示,透過系列論壇及工作坊的辦理,我們邀請國內專家學者分享在地文化保存推動經驗,從文化治理乃至城市治理的面向,引發更多產官學研民的參與討論,讓未來城市規劃與設計能建構在歷史紋理的基礎上,以文化保存為底韻,並產出未來可供參考的行動方案。

 今天11/4(五)下午舉辦第1場論壇,主題為「舊城區在那裡?台中市舊城區與雲林斗六舊城區的對話」,由計畫主持人李謁政院長引言,揭述「斗六城鎮誕生與發展歷程」,接續由東海大學建築學系的蘇睿弼助理教授,分享長期投入臺中市「中區再生計畫」的發展歷程,講述「台中舊市區的建築活化與街區再生」之經驗分享,蘇睿弼老師針對舊市區的建築「保存」、「活化」、「再生」為主題,分享「台中舊市區的興衰」、「舊建築活化的風潮」、「中區再生基地的成立」等街區再生的策略與手法,了解早期臺中舊城的規劃概念與特色,再談論到舊市區的空洞化原因,以及舊建築活化的過程。

 透過雲林與台中經驗的交流分享,彼此對話、學習,藉由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更了解在地文化內涵與激發文化意識,也讓更多人能雲林斗六舊城地所蘊含的文化之美。更多論壇及工作坊資訊,請上雲林縣政府文化觀光處臉書洽詢,報名傳送門:https://reurl.cc/nZn7qv。

最近30天點閱率高的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