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林溪翻轉新生 永續發展溪望相伴 新華報導雲林分社張文祥報導

 

雲林溪翻轉新生 永續發展溪望相伴

  • 雲林縣環境保護局今(22)日於斗六市礫間管理中心辦理「前世今生 溪望相伴」淨溪活動,環保局長張喬維、水利處副處長吳文能、縣議員賴淑娞、黃勝志、斗六市民代表會副主席黃尤美等人與經濟部水利署第五河川局、雲林溪水環境巡守隊以及鎮南里環保志工隊攜手維護環境整潔,共計清理12.7公斤垃圾及7.75公斤回收物,也與參與的國小師生一同聆聽現場志工講述雲林溪整治歷史,透過導覽解說配合淨溪活動,一同投入珍惜水資源、保護環境的行列。

「雲林溪」發源自古坑鄉,全長河長17.52公里,為貫穿橫越斗六市區的溪流,過往因為隨意棄置的廢棄物加上家庭廢水匯流使河川充滿臭味,雲林溪成為鄰近居民的噩夢。近年在經濟部水利署、行政院環境保護署、雲林縣政府及斗六市公所等相關單位的規劃整治及管理後,已成為兼具休閒、遊憩及綠美化功能的雲林縣環保局今舉辦「前世今生 溪望相伴」淨溪活動,吸引大批民眾參與。
雲林縣環境保護局長張喬維指出,雲林溪水環境經過長期改造重整環境與生態,未來除透過水環境巡守隊定期巡檢,更需要民眾共同維護,不隨意棄置廢棄物,並從源頭減量減少廢棄物產生。

 

本次活動也特別安排環教志工進行導覽介紹,希望藉由導覽讓學童明白乾淨的水環境得來不易,從小扎根環境保護的態度、知識與技能,將守護溪流、愛護環境的觀念深耕於學童心中,進而達到永續發展的目標。

張喬維表示,雲林溪在完整的規劃與整治下,現今已是朝氣蓬勃、綠意盎然的優質水域,加上公園及步道的設置,提供給附近居民假日遊憩的好去處。優質的生活環境不能只靠公部門及志工隊維護環境,污染環境非常快速,但要恢復如初卻難上加難,希望大家珍惜水資源、珍惜優質環境,永續發展需要所有人的共同努力。

雲林縣張麗善縣長出席永續城市論壇 分享雲林經驗 新華報導雲林分社張文祥報導

 

雲林縣張麗善縣長出席永續城市論壇 以「農業永續 雲林先行」為題分享雲林經驗

  • 雲林縣政府響應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持續推動SDG11永續城市及SDG17全球夥伴等各項目標。本(22)日雲林縣長張麗善受邀出席「地球解方」2023永續設計行動年會-永續城市論壇,以「農業永續 雲林先行」為題分享雲林農業在永續上的努力及對未來的願景,闡述如何在氣候變遷及減碳議題下將劣勢轉為優勢。並與活動主持人沈春華小姐及同場來賓嘉義市黃敏惠市長進行深度與談,呼籲每個人都應該採取實際行動,以減碳轉型與淨零綠生活為氣候變遷做出貢獻。

張縣長於分享時表示,極端氣候的發生已是事實,以雲林縣古坑鄉為例,遲遲盼不到解渴的雨量讓竹產業受損嚴重,綠竹枯黃,筍子無法收成;咖啡果實在乾旱下造成內部萎縮黑化,產量銳減,極端氣候一步一步地加劇影響著我們每一個人,農業大縣的雲林感受更是直接而慘痛。

 張麗善指出,雲縣府十分重視氣候變遷所帶來的影響,因此積極規劃2030加速前進的施政方針,我們從109年底即宣布啟動SDGs在雲林,110年6月成立永續發展推動委員會,接著於110.12.23~111.1.12 舉辦「永續方舟 雲林先行」特展,並發表首本自願檢視報告VLR,擬定永續發展三大主軸:永續農業、大健康產業、綠色典範經濟發展。

在永續農業方面-農業循環加值為例,雲林縣因為養殖漁業盛行,帶來了大量的廢棄物,縣府輔導在地廠商研發,將牡蠣殼磨粉奈米化,結合回收寶特瓶重新抽絲,製成海毛紗紗線材料,它擁有抗菌除臭、吸濕快乾、保暖、羊毛手感、抗靜電及紫外線等等特性,目前已商業化製成披肩、襪子、寢具等等成品,在市面上販售。經過這樣的處理,每年可去化200公噸牡蠣殼 ( 雲林縣年產3,300 噸廢牡蠣殼 )共可減少51.2公噸 CO2e (二氧化碳當量)。未來我們還會與時尚設計師合作,運用海毛紗製成各項時尚潮流用品,讓永續循環案例更貼近生活。

 於大健康產業上,我們深感雲林縣受人口老化問題影響,規劃大健康產業作為留住在地青壯,並使長輩活得健康又長壽。於高鐵特定區打造創新高齡示範基地,推動優質長照;此外,在2022年亦推動「全民健康運動年」,經由數據追蹤及培養運動習慣,使縣民更健康;在古坑草嶺石壁打造森林療癒基地,木馬古道之負離子濃度高達18,440個/立方公分,且經森林醫學量測,遊客完成「五感體驗」遊程後確實有助心血管功能改善。

至於綠色典範經濟發展則分為輔導企業節能轉型、由高碳轉型低碳、推動再生能源三大面向,雲林科技工業區的重油鍋爐已全數汰換為天然氣,其他工業區重油鍋爐陸續更換乾淨燃料。次之為導入循環經濟模式,研究開發廢棄物、水資源等重新循環再利用之模式,減少浪費。最後則為輔導企業發展ESG,推動環境、社會、治理三者並重的永續經營精神。

 張麗善說,今(112)年我們更是訂定為「減碳生活行動年」,並以「低碳及負碳農業」與「淨零綠生活」做為兩大發展核心,希望透過各項作為,讓減碳概念進入校園及社區等,改變民眾的生活方式,全民共同減碳。

 雲林縣每年農業碳排量為69萬4,700公噸CO2e,為了達到碳中和,將透過增加固碳及碳匯量以達成碳中和願景;減碳路徑將規劃產業轉型、未來農業及社會支持三大面向進行。以產業轉型為例,雲林在地廠商弘陽食品與鈺統食品,積極研發以改良種黃豆為材料製作低碳植物肉,每公斤僅2.75公斤CO2e,與牛肉相比減少超過90%的碳排量,並已開發國際與在地市場通路,讓減碳從「吃」開始。我們也結合智能養殖,以AI智能化設備控制,每公頃平均產量約554.4公噸(增加23倍),且不抽地下水改以過濾循環水,用水節省近1.4萬公噸(93%); 推動漁電共生,魚池上架設太陽能板,兼具蓄電儲能、遮陰降溫與保暖功能,除了減少1倍用電量,更實質達成負碳效果, 創立台灣鯛生態創意園區,結合智能養殖及觀光產業,成就未來農業新樣貌。

 在淨零綠生活上,我們於雲林全境植樹,於112年植樹節起,啟動全縣20鄉鎮的植樹活動,在轄內尋覓合適區域並尊重在地意見,選擇臺灣原生樹種進行造林,目標20萬棵。 透過公私協力方式,結合民眾、公部門及企業界共同推動,由專業團隊進行後續維護,並媒合具ESG概念的企業一起努力。

再者,以廚餘減量與垃圾SRF化推行綠生活, 雲林縣沒有焚化爐,縣府積極推動垃圾循環再利用處理,從2020年引進ZWS系統後,今年更進一步升級為「全移動式垃圾機械分選產製 SRF 系統」, 全新系統的處理量每日達200公噸,可製作100~120公噸的SRF(固體再生燃料),效率更好,提供企業鍋爐摻配使用,預期降低燃煤用量及減少碳排量2萬3,877公噸CO2e。 為從源頭有效減少廚餘及垃圾量,我們也於111年試辦補助購買家戶廚餘機,反應熱烈;112年再次啟動補助計畫,期望將廚餘進行回收再利用製成有機質材料,建立廚餘減量的良性循環,亦有助於家戶垃圾燃料化。

張麗善最後堅定地說,作為台灣糧倉的雲林,從農業的角度為台灣減碳,致力於推動減碳轉型與淨零綠生活,打造更具韌性的永續城鄉,只要雲林做得好,台灣就能更好,雲林願意勇敢先行。也呼籲無論是政府單位、企業乃至社會大眾,均應投入實際行動進行減碳以創造地球永續發展的未來。

最近30天點閱率高的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