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屆雲林文化藝術獎頒獎典禮 12月2日雲林表演廳隆重登場 新華報導雲林分社張文祥報導

 

第十九屆雲林文化藝術獎頒獎典禮  12月2日雲林表演廳隆重登場

  今(112)年雲林文化藝術獎邁入第十九屆,包含貢獻獎及10個類別藝文競賽,分別為文學獎新詩類、散文類;表演藝術獎傳統音樂類、舞蹈類、戲劇類;美術獎水墨類、西畫類、工藝類、書法類、攝影類等,經邀請學者專家審慎評選,共選出89位得獎人,得獎名單陸續於雲林縣政府文化觀光處網站公布,為表揚本屆得獎人之傑出表現,訂12月2日下午於雲林表演廳舉辦盛大頒獎典禮,歡迎大家前來共襄盛舉。

     其中貢獻獎得獎名單今日揭曉,此獎項被譽為雲林縣藝文界最高殊榮,表揚藝文領域中具有卓越成就及貢獻者,評審一致共識由螺陽文教基金會榮譽董事長張億載、文史工作者楊永雄、作家李瑞月、書法家盧彩霞、布袋戲藝師吳福訓、粧佛雕作藝師陳明洲等6位獲得。

      副縣長謝淑亞表示,張億載現為螺陽文教基金會榮譽董事長,曾任螺陽文教基金會第五、六任董事長職務近八年之久,人稱「西螺活辭典」,在任期間,帶領該會推廣藝文展演活動、社區營造工作、辦理西螺大橋觀光文化節、西螺延平老街歷史街區的保存與活化。導覽解說資歷有20多年之久,被導覽的人次超過3萬人,並媒合雜誌、觀光旅遊書冊等採訪,打開西螺的知名度,及增進能見度。對於地方文史教育,提昇文史學術水準,貢獻良多。

      楊永雄為本縣貓兒干文史協會總幹事,於該會任職長達20年之久,長期致力詔安客家文史資料收集彙整,積極培育在地文史工作人才,耕耘在地文化,開辦各類地方文史相關課程及活動,也協助辦理在地特色民俗慶典活動,推廣詔安客家語言,鼓勵在地居民參加客語認證考試,並開班培育在地客語師資,取得鄉土語言教育人員資格,期間也成立北管樂團,傳承傳統藝術。

      李瑞月,筆名季季,15歲時就開始發表校園短文於《台灣新聞報》,18歲以短篇小說〈明天〉獲《亞洲文學》徵文首獎。高中畢業後隻身北上從事創作,善於透過對話、動作刻畫小說人物的深層意識。長年的創作歷程中風格多變,早期作品多以少女情愛故事主題,反映了早熟少女的心理情態,可見虛無飄泊的現代主義影響。70年代以後,題材以現實生活作為題材,並帶有自傳性的色彩,作品傾向關注邊緣女性在社會上面臨的不公不義,對社會變遷中道德的失落與自私人性多所反映,此期的作品有了更深層豐富的意涵。曾任《聯合報》副刊組編輯、《中國時報》副刊組主任,並多次應聘為聯合報、中國時報文學獎的評審等。

 

     盧彩霞,書法家,台南師專美勞組畢業,任教職30餘年,精研書法藝術資歷已逾35年,為本縣化育書法英才無數的名師,長期致力於提倡及推廣書法。自民國76年受董洪賓老師啟蒙,書法由唐楷入門,上臨魏晉各碑帖,楷書基礎深厚,博涉各家書體,汲取古風而出新意。多年來其技法精進不懈,提攜後進不遺餘力,教職退休後,仍全力投入於書法教學與創作,以培養書法師資為人生目標。曾獲青溪新文藝學會金環獎首獎、桃城美展書畫類第三名、台中大墩美展優選等獎項,在地方推廣書法教育不遺餘力,也是地方書壇的重量級人物,獲獎實至名歸。

 

     吳福訓為四湖鄉人,吳萬響布袋戲團主演,注重表演內涵,透過不斷研練口白五音及風趣對白,研發新潮的劇情並融入在地文史節義的戲碼,幾乎每年度皆推出新戲,活躍於全國各地廟會戲場,多年來獲得各文化機構補助演出,備受肯定;近年來全力投入校園傳承,現為本縣鹿場國小、南光國小、四湖國中、楊子高中等布袋戲社指導老師,對推廣傳統戲劇工作不遺餘力。曾獲本縣連續13年傑出優良團隊、雲林文化藝術獎戲劇類首獎、第4屆金掌獎最佳團體演出獎、推廣卓越獎、最佳操偶技術獎及最佳視覺技術獎等。

 

      陳明洲藝師為北港神山堂佛像彫藝工坊創辦人,從事粧佛雕刻行業超過半世紀,其師承福州派藝師陳盛誥手藝,堅持傳統古法,從開釜、粗胚、修光、漆線等皆親手嚴謹製作,從作品塑形及柔順流暢的紋飾,可見精湛的技法及工藝美感,也頗具創新創作能力,所雕造之本土神像,富有地方特色,民國102年獲雲林縣登錄為傳統工藝「粧佛」保存者;109年榮獲國立台灣工藝研究中心頒發「台灣工藝之家」。

 

   

雲林縣112年度南區醫療網獲獎數全國之冠 新華報導雲林分社張文祥報導

 

雲林縣112年度南區醫療網獲獎數全國之冠 攜手啟動社區整合照護新模式 張麗善縣長頒獎肯定 守護鄉親生命健康安全

  • 112年度南區醫療網參與全國醫療網成果發表競賽榮獲滿貫殊榮,包辦成果卓越獎、地方特色獎及創新研究獎三大獎項,獲獎數為全國之冠。雲林縣政府今(28)日上午於親民大廳舉辦「 112年度醫療網區域輔導與醫療資源整合計畫(南區)『區域醫療心願景 醫路相伴守護您』成果記者會,邀請包含雲林縣、嘉義縣、嘉義市及臺南市等四縣市衛生局、參與計畫之醫院、健保署南區業務組等來賓共襄盛舉。雲林縣長張麗善更頒發參與計畫醫院績優及楷模獎項,藉此感謝四縣市政府、醫療院所及社區夥伴跨區域資源整合,攜手照護雲嘉南生活圈地方鄉親。

張麗善縣長表示,由雲林縣衛生局主責 112 年度南區醫療網計畫成效亮眼,在衛生福利部辦理的「112年度全國醫療網區域輔導與醫療資源整合計畫成果發表競賽」中,包辦成果卓越獎、地方特色獎及創新研究獎三大獎項殊榮,著實不易。因應台灣面臨高齡社會及新興傳染病的衝擊,第9期(110-113年)醫療網主題「建構敏捷韌性醫療照護體系計畫」,目標是保障民眾不論身處何地,均能享有周全性、持續性及協調性的醫療及健康照護服務。

張縣長指出,雲嘉南地區人口老化問題嚴重,其中嘉義縣及雲林縣均已正式步入超高齡社會(65歲以上老年人口占總人口比率達到20%),又須面對醫療資源分布的不足、不均問題,更要發展出具有特色的醫療模式,透過跨區域醫療資源整合扭轉困境,給鄉親健康平等的機會。期盼未來整個南區醫療網能更緊密合作,互補也整合彼此資源,守護超高齡縣市,照護所有鄉親。

其中「建立整合南區急性後期醫療照護模式計畫」目的為病人急性期後保握復健黃金期,讓有復健潛能者透由跨院、跨專業團隊共同照護儘速復原,降低失能風險延緩進入長照。112年度雲嘉南地區共有5個跨院際醫院團隊,下轉承作醫院共有33家參與,南區四縣市在30日內急診率、再住院率各項指標都低於全國平均值,病患於復健治療黃金期時功能有明顯進步;在「建構整合性社區健康照護網絡-安寧緩和醫療照護計畫」部分,南區四縣市提供安寧緩和照護醫院有40家、居家安寧服務醫事機構則有96家,死亡前一年安寧居家利用率近五年已從25.5%提高到29.3%,有越來越多的鄉親滿足尊嚴善終的想望,實現在地老化的願望。另為因應COVID-19疫情,南區醫療網推動「提升 COVID-19染疫康復者門住診照護品質計畫」,提供因染疫產生相關徵候群的病患有周全性的醫療照顧,透過整合科別減少病患跨多科別就醫,協助染疫民眾儘早回復正常的生活品質,112年共有9家醫院參與計畫,總收案數共613人。

 今日活動會場展示今年各計畫成果海報,並頒發各計畫醫院績優及楷模獎項總計25座,張縣長感謝大家對雲嘉南這塊土地上民眾的貢獻更強調,雲嘉南四縣市是一個生活圈,面對高齡化社會、少子化及新興傳染疾病等趨勢,未來南區醫療網團隊在健康照護模式將有新的定位,醫療除前段健康促進更將緊密整合長照服務,亦不再侷限於醫療院所間的資源整合,而是以社區居家為基礎,建立整合性社區醫療照護模式,朝全人化、持續性照護為方向,讓長輩能夠在地安養、在地得到最好服務。

 雲林縣政府未來除致力於醫療網區域間的相互支援外,將更強化區域內醫療資源運用,打造社區醫療整合照護新模式,以母雞帶小雞的概念,以醫院為基地與長照單位、基層診所及機構結合,透過整合式、全責式在宅醫療團隊,並納入遠距醫療服務提供不同面向照護支援,一路守護鄉親寶貴的生命歷程。

    最近30天點閱率高的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