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歷史的最後一塊拼圖」-雲林縣志啟動編纂! 新華報導雲林分社張文祥報導

 

「臺灣歷史的最後一塊拼圖」-雲林縣志啟動編纂!!

  • 為讓雲林鄉親了解家鄉文化,喚起雲林人的共同歷史回憶與願景,雲林縣政府今(8)日上午於縣府親民大廳舉辦《雲林縣志》編纂啟動典禮暨《雲林再造歷史現場》影片首映會,由縣長張麗善、副縣長謝淑亞、縣府總顧問張清良、雲林縣志總編纂吳學明教授及九志編纂團隊、中央研究院翁佳音研究員等人,共同宣告雲林縣志正式啟動編纂。張縣長也特別呼籲所有雲林鄉親,若有雲林相關資料及老照片,都可以提供給縣府,讓雲林縣志的內容更加豐富完整。

縣長張麗善指出,民國41年各縣市設置文獻委員會,籌劃地方縣市方志的纂修,民國62年雲林縣政府在主修仇德哉等人努力下,於民國64年完成《雲林縣志稿》,因未通過文獻會審查,故習稱為《雲林縣志稿》。近年來各縣市陸續完成志書纂(續)修,雲林縣為全台唯一尚未編修縣志的縣市,各界對一部完整記錄雲林縣發展的全歷史有相當的期待,乃有編修《雲林縣志》的呼聲。

張麗善表示,她上任後積極規劃要為雲林修志,感謝吳學明教授願意承擔這個重責大任,負責整個編纂的規劃,還邀請了50位專家學者,其中大部分都是雲林人,他們基於雲林人的情感願意承接這麼龐大的工程,真的令她非常感動也很感謝。她還說,今天是雲林人光榮的時刻,因為我們啟動縣志編纂,這是台灣歷史的最後一塊拼圖,縣府預計將以5年時間(111-115年)完成出版,找回雲林人的尊嚴,期喚起雲林人的共同歷史記憶與文化自信,為縣政發展提供文化厚度的方向與定位。

《雲林縣志》總編纂吳學明教授表示,本身是雲林土庫人,剛自國立中央大學歷史學研究所退休,本著對故鄉之責,經過縣府數次拜會懇談,同意接下籌組縣志纂修之百年大業工作,負責協助縣志纂修規劃及卷首、卷尾編纂,縣志內容共有九志:沿革志、地理志、政事志、經濟志、社會志、教育志、宗教志、文化志、人物志,分門別類詳實記載雲林縣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發展之實況。九志業於111年10月順利完成發包,編纂團隊網羅了國內學界與地方文史菁英,將以嚴謹的學術規範,合力完成雲林縣史上首次修志任務。

吳學明指出,台灣各縣市的志書都沒有宗教志,頂多放在社會志的宗教禮俗裡,由於宗教文化是雲林縣很重要的一部分,編纂團隊經過多方評估,決定將它獨立成為志書,並細分為道教、佛教、民間信仰及西方基督宗教等4篇,這是其他縣市志都沒有的,雲林縣算是一個開創。團隊找來21個機關團體,包括中央研究院、各大學教授一起來幫忙,希望讓這套志書具有生命力,能夠與土地及人民結合,期盼透過今天的記者會,讓雲林縣各機關團體、社會賢達都能知道我們正在做一件很有意義的事情,希望各界能夠跟我們一起努力,把這件事情做好。

文化觀光處長陳璧君表示,雲林是一個具有深厚歷史文化的地方,縣府從爭取推動「雲林再造歷史現場計畫」到啟動纂修「雲林縣志」,保存在地歷史文化不遺餘力,因雲林縣迄今尚未有過系統記載地方文史的志書,期許本次為雲林撰寫一部具有地方特色與情感的志書,完整述說專屬於雲林的故事,讓更多人知曉雲林在每個歷史階段的興革變遷,不僅能為後世保存下珍貴的發展史料,更期待它付梓後教育傳承意義,以推動鄉土教育及家鄉認同,進而凝聚地方情感與地方意識,讓大家更認識雲林,也帶動雲林觀光發展。

張麗善表示,希望全體縣民與同道好友鼎力協助,集結產官學界、地方文史界力量一起合作,廣泛蒐集官方檔案與文獻,並從事田野調查,做為撰寫的素材,也希望鄉親踴躍提供在地文書、地方掌故、老照片等資料,共同為保存地方文史一起努力,來完成雲林縣史上第一部《雲林縣志》,未來更配合縣志纂修,規劃將縣定古蹟雲旭樓(原雲林國中校舍)再利用做為「雲林縣史館」及「縣志編纂籌備處」,俾供縣志編纂團隊及想認識本縣歷史文化之民眾、研究學者、學子等一個好的場域空間。

陳璧君進一步說,雲林縣政府經由拍攝《雲林再造歷史現場》文史紀錄片,帶領人們宛如穿越四百年的時光隧道,一覽這片土地從過去到現代的發展過程,讓鄉親了解認識雲林的歷史。《雲林再造歷史現場》紀錄片共有3分鐘及25分鐘兩種版本,3分鐘精華版於本(8)日首度公開播映,兩種版本都可在雲林縣政府的「慢遊雲林」YouTube平台上觀賞,期盼在影音媒介的帶領之下,人們都能用不同的眼光回顧過去、展望未來,再次看見雲林、愛上雲林。

雲林縣食農教育推動系列活動-友善食農 麥向校園 新華報導雲林分社張文祥報導

 

雲林縣食農教育推動系列活動-友善食農 麥向校園

  • 2022年可謂是臺灣食農教育元年,4月9日立法院三讀通過,由中央開始整合各部會資源,希望讓原本多頭馬車進行的「食農教育」能夠有穩定的基礎及更有效的發展。在尚未立法前,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提出食農教育概念架構及學習內容,包括「農業生產與環境」、「飲食健康與消費」、「飲食生活與文化」三個面向,對應「農業生產與安全」、「農業與環境」、「飲食與健康」、「飲食消費與生活型態」、「飲食文化」、「飲食習慣」六項主題及相關學習內容(以下稱三面六項)。

今日(11月8日)雲林縣政府農業處邀請麥寮鄉的月光下友善農場郭慧蟬至虎尾鎮立仁國小辦理「友善食農 麥向校園」活動。月光下友善農場是一群青農總是下班後,在月光下秉持著不使用農藥,以愛護土地友善方式種植小麥,希望讓麥寮能重現一片片黃澄澄麥田。藉由月光下友善農場愛護農地和守護在地文化的理念,讓學童可以了解友善種植、小麥與麥寮之間的關係及糧食安全的重要性。

雲林縣政府農業處表示,食農教育法業於今年5月4日公布施行,而雲林縣為農業大縣,承擔糧食安全、安全農業及食農教育的重責,積極推動「實農」進入校園,以三面六項中「農業生產與環境」和「飲食生活與文化」為主軸,讓學童們可以更進一步了解實際耕作、認識作物以、生活文化及安全農業之重要性等。由實際從事農業者來擔任講師,分享播種到收穫的過程,以及對於農地的友善愛護,得以更切合農業生產與環境的維護與珍惜。希望未來推動雲林縣「實農」進入校園,讓實際從事農業者成為食農教育講師的一部分,在食農教育推動上能更加深入,讓大家更認識農民的用心及努力。

現場除說明國產小麥種植,可以製作的產品,現場問答,也提供小麥的材料進行麻糬的製作,並裹上小麥粉,小朋友反應相當的熱絡,吃的不亦樂乎,相當的開心。

最近30天點閱率高的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