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林縣長張麗善現勘農損 建議中央將高粱、硬質玉米列入天然災害現金救助 新華報導雲林分社張文祥報導

 

雲林縣長張麗善現勘雨害農損 建議中央將高粱、硬質玉米列入農業天然災害現金救助


因極端氣候影響8月份下午常有強降雨,造成高粱、硬質玉米發芽率不佳,縣長張麗善今(8)日上午特率農業團隊前往土庫勘查災情,傾聽農民的訴求,並再次建請中央體恤農民辛勞,將高粱、硬質玉米列入農業天然災害現金救助,減少農民的經濟損失。

農業處副處長蔡耿宇表示,針對高粱、硬質玉米發芽率不佳災損,雲林縣政府分別於8月22日及8月26日邀集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臺南區農業改良場、農糧署中區分署至莿桐鄉及北港鎮確認硬質玉米受損程度及8月29日至虎尾鎮、土庫鎮及褒忠鄉確認高粱受損情形,勘查結果硬質玉米及高粱平均受損達5成以上,且分別於8月23日、8月26日及8月29日發函建議行政院農業委員會公告辦理農業天然災害現金救助。

 惟案遭行政院農業委員會函復本府略以:高粱及硬質玉米目前尚屬補植適期,為增進農民籽實收益,請本府輔導農民評估補植或重新播種之效益,並加強後續田間栽培管理等作為,以維護收入。

縣長張麗善表示,高粱及硬質玉米受損程度已達5成以上,已符合天然災害現金救助標準,如依農委會建議進行人工補植方式辦理,其成熟度會不一致更會造成硬質玉米品質參差不齊,不僅會減少農民收益,影響下期作種植時程並增加種植成本。

 張麗善說,希望農委會聽到農民的陳情,體會農民辛苦、照顧農民,放寬硬質玉米最低繳交量2500公斤,讓他們領取轉作補助(高粱4.5萬/公頃,硬質玉米6萬/公頃),並可以領天然災害救助(高粱 硬質玉米均2.8萬/公頃),以彌補這段時間的人工成本、肥料、農藥跟管理的成本。

張麗善指出,雲林縣的農民大力響應政府預防地層下陷政策,在高鐵沿線栽種旱作,硬質玉米申報栽種面積超過兩千甲,高粱申報栽種面積也超過一百甲,我們希望農委會鑑於第一:農民配合政府政策,第二:照顧農民,不能讓農民血本無歸,第三:經過四方的會勘,確定損失超過50%以上,四方會勘確定已超過天然災害救助標準的20%,甚至超過五成,農委會沒有道理不給予天然災害2萬8的救助金。

雲林縣「安心接種巡迴專車」出發囉~照顧偏鄉孩童 全面提升防疫網 新華報導雲林分社張文祥報導

 

雲林縣「安心接種巡迴專車」出發囉~照顧偏鄉孩童 全面提升防疫網

  • 國內新冠肺炎疫情延燒,指揮中心指出,BA.5已開始在國內擴散,為降低染疫風險,雲林縣全面提升校園防疫網,今(9/8)日下午15時30分於水林鄉宏仁國民小學辦理「安心接種巡迴專車」開跑活動,縣長張麗善、衛生局長曾春美到場主持,並邀請廖鴻彬醫師及謝永祿醫師團隊提供學校位置偏遠的學(幼)童BNT疫苗接種服務,今日巡迴專車接種學校包括蔦松國小、尖山國小、宏仁國小及誠正國小,由專業醫療團隊、水林鄉衛生所跟4所學校跨單位合作,共同致力提升校園群體免疫力,對抗隱形病毒。

縣長張麗善表示,截至9月5日本縣5歲至11歲幼(學)童完成第一劑接種率為88.6%,高於全國平均接種率(81.0%),為全國第1名。8月底中央已撥下幼兒BNT疫苗供幼兒施打(6個月至4歲幼兒),雖然施打疫苗不能保證一定不會被感染,但可以預防重症或死亡的發生,醫療專家表示,評估家人生活型態是重要第一步,若經常暴露於風險高的場所或容易接觸人群,如經常外食、旅遊者,應讓家中幼童盡早注射疫苗,除了降低感染風險,最主要的還是預防重症的發生。

衛生局長曾春美表示,另外除了學(幼)童須加強疫苗接種外,亦請符合「65歲以上長者」、「長照機構住民」、「18歲以上免疫不全及免疫力低下且病情穩定者」等3大對象,以及「5大類」對象,可評估自身染疫風險與意願進行接種第4劑。

符合第4劑接種之「5大類」對象如下:

  • 醫事人員(包含醫事執登人員及醫事機構非醫事人員)
  • 機場港埠、居家檢疫相關工作人員及航空機組員/船員
  • 機構與社福照護系統相關工作人員
  • 50~64歲成人
  • 18歲以上因外交、公務、洽商等工作需求必須出國者 

 張麗善呼籲學(幼)童及鄉親,面對升溫中的疫情,可以由醫師評估後,踴躍接種COVID-19疫苗,增加免疫力,降低染疫後重症的風險。疫苗接種資訊歡迎登入雲林縣衛生局網站/疫苗地圖(網址: https://ylshb.yunlin.gov.tw/News.aspx?n=15251&sms=18466),進行醫療院所接種日期、時間等資訊查詢,再前往醫療院所接種。另外學(幼)童及鄉親除接種疫苗外,也要遵守個人防疫措施,落實戴口罩、勤洗手、保持社交距離,避免不必要的群聚及移動,以保護自己及他人,避免感染的機率。

最近30天點閱率高的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