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尾鎮632高地公園「叢林之王的水上遊樂場」動土 新華報導雲林分社張文祥報導

 

虎尾鎮632高地公園「叢林之王的水上遊樂場」動土  張麗善:打造雲林最大的歡樂親水公園

斥資3,500萬元的虎尾鎮632高地公園二期營造工程於今日(6)上午由縣長張麗善、鎮長丁學忠、鎮代會主席林嘉弘、議員黃美瑤、陳乙辰、議長黃凱秘書黃鳳以及小小動土員們一起持鏟動土,預計今年暑假打造完成雲林最大的親水公園。

縣長張麗善表示,感謝虎尾鎮長丁學忠積極建設虎尾,於109年將632高地公園前身的公墓用地變更為公園用地,110年斥資2,500 萬元,其中雲林縣政府向中央爭取 1,275萬元挹注,開發成為虎尾鎮最大特色公園的「虎尾鎮632高地公園」,深獲家長們的喜愛,園區內虎爺主題遊戲塔與兒童滑步車場等設施,更是創造虎尾地區遊玩新話題。

張縣長指出,雲縣府致力發展兒童遊戲場,今日動土的虎尾鎮 632 高地公園二期營造工程總經費為 3,500 萬元, 將打造為親水公園,縣府再次給予支持及經費補助1,860 萬元,除了虎尾公所規劃的完善親水設施外,其中縣府配合工程項目有拓寬園區內舊有道路4公尺拓寬至8公尺,以及設置南側停車場,方便遊客車輛進出會車及通行,要打造雲林最大的親水公園,吸引虎尾鄉親及外來遊客到此玩水遊樂。

虎尾鎮長丁學忠表示,虎尾鎮632高地公園二期營造工程「叢林之王的水上遊樂場」 總經費為3,500萬元,結合前期保留公園南端的天然廣大森林及地景,規劃表演主舞台、市集廣場、野餐草坪及叢林主題水上遊樂場及家長休息區,戲水區設置有友善廁所、淋浴更衣區、洗手腳池等設施,孩童戲水玩樂時讓陪同家長亦有充分的休憩環境,加上將園區內所有道路拓寬至8公尺及建置南側停車場方便全家開車前來遊玩。期望今年夏季落成啟用雲林縣最大且具特色的水上樂園。


雲縣4社大同步辦理期末成果展 張麗善縣長:終身學習讓人生更精彩充實 新華報導雲林分社張文祥報導

 

雲縣4社大同步辦理期末成果展 張麗善縣長:終身學習讓人生更精彩充實

雲林縣山線、海線、虎尾溪、平原4所社區大學6日同步舉行期末成果展,透過動態表演及靜態展覽,展現學員學習成果;縣長張麗善表示,4所社區大學課程豐富多元,講師專業又有經驗,提供縣民在地終身學習機會,歡迎有時間又對課程有興趣的鄉親踴躍報名,透過不斷的學習,讓自己的人生更加精彩、更加充實,擁有健康身體與社交學習活動。

張麗善縣長指出,人生的每個階段都可以透過不斷的學習充電,讓自己人生更精彩,縣府非常認同也非常支持社區大學,也感謝4所社區大學負責團隊對社區教育的付出與努力,精心安排課程,聘請專業有經驗講師開課,讓縣民有終身學習機會,各社區大學新學期課程開始報名,歡迎民眾依自己時間、興趣挑選課程報名,透過終身學習豐富人生。

 縣府教育處表示,山線社區大學成立12年,除提供縣民更多的學習資源及精彩課程,同時關注在地公共議題,例如:雲林溪議題、傳統工藝發展、流域社造及雲林地方學的推廣;7月與社大版畫-許以璇老師合作,舉辦雲林溪版畫工作坊,邀請社大師生一同走讀雲林溪,並以版畫的方式呈現雲林溪之美。去年12月初於雲林兒童官邸後方警察新村舉辦雲林溪藝文市集,藉由社大藝術、工藝類與生態環境類的師生及社區民眾參與,一同打造屬於雲林溪流域的環境美學觀。

虎尾溪社區大學以「培力農村社區、傳創在地文化、啟動社會創新」為辦學特色,規劃多元化課程,推廣在地農村社區的終身學習,藉由不斷拓展課程的豐富性,激發學員學習自主性與熱忱,並從學習中啟發學員公共領域的參與性,進而培養問題分析和批判思考能力。今天以安全、健康為主策劃成果展演,會場有書法、拼布、陶藝、國畫、竹編等靜態成果攤位,除此之外,還有精彩的拉丁舞、有氧瑜珈、社交舞蹈、太極拳、日語及手語等動態演出,期望藉由這些成果的展示及表演,帶動本社大講師學員與社區民眾的交流。

海線社區大學於106年成立,課程多元豐富,且貼近在地的學習需求,今天期末成果展有動態表演、靜態展示及影片剪輯,讓各班級都能夠以各種形式發表本學期講師與學員學習成果,副議長蔡咏锝也到場欣賞表演,包括音樂、飲食、運動舞蹈、療癒身心、激發靈感與創作的「手作技藝類」、學習新語言促進更多交流的「語言類」課程有日語、靜心、陶冶性情的花藝、書法課程,還有家庭水電DIY、陶藝、有機農業、舞龍舞獅拳術等。

平原社區大學以「繼承傳統與創造當代文化」作為辦學理念,課程透過「生活藝術」、「人文素養」、「智能農創」、「運動休閒」、「智慧行銷」五大方向,連結社區長輩與地方青年力量厚植各社區產業及文化,展現地方特有獨特性與核心價值,將5鄉鎮整合建立環境共好的公民素養與生態教養,落實城鄉永續的精神,呈現嶄新平原社大面貌。今天成果發表會可以看到有機農業與環境教育、金繕工藝、竹細工藝、榫卯木作、創意烙畫、速寫、書法、油畫、彩繪等具地方特色作品,與鄉親分享這學期豐富學習成果,希望以此為平台,彼此分享經驗,互相學習成長,繼而凝聚地方文化傳統,創造雲林當代文化。

 


    最近30天點閱率高的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