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林縣虎尾鎮衛生掩埋場將轉型為雲林縣Bi-Lai共融園區 新華報導雲林分社張文祥報導

 

重建土地資源價值 雲林縣虎尾鎮衛生掩埋場將轉型為雲林縣Bi-Lai共融園區

雲林縣政府推動資源全循環,繼零廢棄資源化系統(ZWS)、廚餘製成有機肥後,縣長張麗善今(2)日宣布將把虎尾鎮衛生掩埋場轉型為「Bi-Lai 共融園區」,透過綠化及景觀工程改善掩埋場環境品質,並以永續、童趣及生態設計理念,讓掩埋場變成一個適合全民散步、親子遊樂的場域。

縣長張麗善指出,虎尾鎮衛生掩埋場占地約9.18公頃,長期以來堆置許多從家戶收集的垃圾,縣府引進零廢棄資源化系統(ZWS),這2、3年來處理成效非常卓著,原本這套系統是開放式的,多少還是會產生一些臭味,未來將以先進設備優化至ZWS2.0,提升垃圾處理效能,同時興建負壓式廠房,降低異味的問題,讓鄉親居住環境品質更好,此外,廠房屋頂也將設置太陽能板,符合環境永續綠能。

張麗善表示,除了ZWS2.0廠房外,由於虎尾鎮位於雲林縣中間位置、交通便捷,擁有二個高速公路交流道及高鐵車站,深具經濟及觀光潛力,縣府規劃將虎尾鎮衛生掩埋場轉型為「Bi-Lai 共融園區」,透過綠化及景觀工程,把掩埋場打造成適合全家戶外休憩運動的場域,提供民眾假日休閒育樂、環境教育好去處。

雲林縣環境保護局今天在虎尾鎮北溪里活動中心召開「Bi-Lai共融園區」暨廚餘大變身為「雲溉肥」說明會,張縣長除向民眾公布Bi-Lai共融園區規劃內容外,也針對廚餘回收製成有機質材料做說明。包括虎尾鎮長丁學忠、虎尾鎮民代表會主席林嘉弘等人均到場參與。

張麗善表示,縣府利用廚餘製成的有機肥,已通過肥料管理法取得登記證,將取名為「雲溉肥」正式上市,感謝南亞塑膠工業股份有限公司投入3 億3,000萬新建高效堆肥廠,提升堆肥品質,也感謝從廚餘禁止養豬以來一路陪伴及協助的廠家,雲溉肥更重要的意義是友善環境,減少使用化學肥料,把廚餘菜渣又回歸泥土,達到歐盟提出的綠色新政「循環經濟」,未來將以成本價回饋鄉親、回歸土地,提升土地肥沃度。

環保局長張喬維補充說明,為落實國家2050碳中和政策,雲林縣設定2030年要達到全循環,包含垃圾、廚餘、農業廢棄物都要做到全循環。目前廚餘部分已達到全循環,即廚餘製成雲溉肥,使用後產生的有機資材,又可以當作廚餘,再度製成肥料,這就是全循環。而針對垃圾處理,第一套ZWS在有限的經費及土地之下,目前還有17%廢料,燃料棒產製率約45%,藉由設備升級,未來的ZWS希望做到百分之百全分類,包含廢料部分也可再進行所謂的細篩利用,這就是垃圾循環的部分。

 

張喬維表示,接下來土地也要循環再利用,虎尾掩埋場已經使用2、30年,垃圾不再進掩埋場後,縣府規劃做一個共融遊戲區,在掩埋區主空間設置遊戲沙坑與滑草區,周邊設置廢棄再利用裝置藝術,增添趣味性,達到資源再利用的環境教育目的,未來可以提供所有縣民使用,希望透過「Bi-Lai共融園區」示範計畫,逐步推廣把全縣既存掩埋場全部公園化。

第十八屆雲林文化藝術獎貢獻獎得獎名單揭曉! 11/5北港文化中心頒獎 新華報導雲林分社張文祥報導

 

第十八屆雲林文化藝術獎貢獻獎得獎名單揭曉! 11/5北港文化中心舉行頒獎典禮

竹笛演奏家、歌仔戲樂師、布袋戲藝師、書法家、藝術家、中研院士、文學家、文史工作者各領域百花齊放! 雲林縣絕對不是文化沙漠,而是深藏不露的縣市。第十八屆雲林文化藝術獎貢獻獎等得獎名單近日揭曉,雲林縣政府於今(2)日舉行宣傳記者會,並將於11月5日下午1時30分在北港文化中心舉辦盛大頒獎典禮,給予本屆得獎人最高尊榮的肯定。縣長張麗善表示,希望透過文化藝術傳承保存,向下扎根、奠定基礎,培育更多人才,讓雲林文化藝術更加發光發熱。  

  今(111)年雲林文化藝術獎邁入第十八屆,包含貢獻獎及10個類別藝文競賽,分別為文學獎短篇小說類、報導文學類;表演藝術獎西洋音樂類、舞蹈類、戲劇類;美術獎水墨類、西畫類、工藝類、書法類、攝影類等,經邀請學者專家審慎評選,共選出95位得獎人,得獎名單已陸續於雲林縣政府文化觀光處網站公布。

其中貢獻獎得獎名單近日揭曉,此獎項被譽為雲林縣藝文界最高殊榮,表揚藝文領域中具有卓越成就及貢獻者,評審一致共識由竹笛演奏家陳中申、歌仔戲樂師林竹岸、布袋戲藝師廖文和、書法家阮威旭、藝術家楊柏林、中研院士李豐楙、文學家林雙不、文史工作者紀仁智等8位獲得。對於所有文化藝術界先進前輩,一生為雲林文化藝術奉獻,張縣長特別表達最高敬意跟肯定。

縣長張麗善表示,陳中申老師是林內鄉人,10歲開始自學笛子,曾任台北市立國樂團指揮及台南藝術大學國樂系教授,擅長將傳統、本土與當代元素相互融合,演奏、作曲、指揮、教學,甚至樂器改良樣樣精通,演奏及音樂專輯更獲得五燈獎、金鼎獎、金曲獎等多次肯定,2019年獲頒第21屆國家文藝獎,現任臺灣笛簫協會理事長,以推廣笛簫音樂為宗旨,對於台灣笛簫教育深具貢獻。

林竹岸樂師是元長鄉人,1936年生,自幼對音樂極有天份,因深受戲曲後場工作吸引,15歲即加入劇團,藝齡逾70年,精通各種樂器、多種曲調與不同韻味的演奏技巧,是歌仔戲界重要的樂師,也是台灣歌仔戲發展與變遷的見證者。1970 年自組「民權歌劇團」經營至今,2010 年獲頒「臺北縣傳統藝術藝師獎」,2018年被登錄為文化部「重要民族藝術藝師歌仔戲後場音樂」項目保存者,可謂是國寶級人物。

廖文和藝師是二崙鄉人,自小喜愛布袋戲,17歲時開始獨立演出,自創大勇俠戲齣。1976年成立「廖文和布袋戲團」,多次入選文化部(文建會)國家傑出團隊,並傳承詔安客家文化及詔安客語演出,一人可變化二十多種人物聲音,首創大場面布袋戲演出,曾受邀至美國、加拿大、澳門、福建泉州、法國、比利時、盧森堡、德國等地交流表演,2009年榮獲首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木偶評委會」三大金獎、2021年獲頒教育部藝術教育貢獻獎等獲獎無數,享譽國際。

阮威旭老師1950年生於古坑鄉,曾任斗六高中國文、書法教師,退休後更致力於書法創作,書齡30餘年,整體風格流暢典雅、灑脫自然。為雲林縣書法學會的創會理事長,雲林縣濁水溪書畫學會榮譽理事長,更長期擔任雲林縣社區大學書法講師、環球科技大學駐校藝術家,傳承書法藝術,教導學生無數,在地方推廣書法教育不遺餘力,也是地方書壇的重量級人物,獲獎實至名歸。

楊柏林1954年出生於口湖鄉,從小立志要成為藝術家,非學院背景出身,擅長雕塑、繪畫、建築設計、公共景觀及裝置藝術,是當代著名藝術家。現為山石山象國際藝術總監、臺灣亞細亞現代雕刻家協會理事長,近年從事公共藝術創作,作品屢獲各界肯定,2021年受邀為虎尾鎮圓環打造新門面,採用布袋戲元素,利用不鏽鋼材料,以手工切割、鏤空創作,耗時超過半年打造一座六米高的素還真鋼雕,成為虎尾新地標。

 李豐楙院士1947年出生於口湖鄉,在民間信仰興盛的環境下,從小耳濡目染,開啟了對道教的喜愛,上了大學後,一邊唸中文系、一邊持續道教研究,為了讓研究更徹底,拜師並通過考驗,當起道士,曾任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教授、中研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研究員、政治大學名譽講座教授。專長為道教文學、中國道教思想、台灣道教與民間宗教研究,他是全國第一位博士級道士,也是中研院首位「道士」院士。

 林雙不作家1950年出生於東勢鄉,從小學五年級開始投稿,13歲時即以筆名「碧竹」發表新詩、散文、小說。輔仁大學哲學研究所畢業後,曾在員林高中、台中中興大學等校任教17年,曾任屏東縣政府新聞室主任、屏東縣教育局局長等職務。其作品風格多變,含抒情散文及批判小說,是國內有原則、重思想的文學工作者之一。曾獲文復會金筆獎、聯合報小說獎、吳濁流文學獎、賴和文學獎等多種獎項。

 紀仁智為北港朝天宮文化組長,為北港地區長期推動藝文產業發展、文資保存的關鍵人物,2021年為配合防疫三級警戒,朝天宮不開放信眾入廟參拜,利用疫情期間,錄製線上導覽,針對各種寺廟相關文物(包括歷代木雕、百年進香旗、南北管服飾及樂器、古神像、古老陣頭神轎等)進行詳盡的文物解說,讓民眾於世界各地都能盡覽古文物之美,並於2021年獲第一屆文化部文協獎章,無私奉獻精神,實為典範。

 

最近30天點閱率高的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