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揮雲林麥寮港最大功效 麥寮港南公用碼頭預計2027年完工 新華報導雲林分社張文祥報導

 

發揮麥寮港最大功效 創造周邊產業園區發展利基 雲林麥寮港南公用碼頭預計2027年完工

  • 雲林麥寮港南公用碼頭開發在雲林縣政府努力不懈推動下,經濟部於110年9月同意興建、環保署於111年8月25日專案小組第2次會議結論通過變更環境影響評估審查,未來在取得施工許可後,預計5年可完工(預計2027年)。雲林縣政府今(20)日於台西海口生活館舉行麥寮港南公用碼頭發展願景記者會,向鄉親說明南公用碼頭未來開發及與雲林離島基礎工業區串接運用規劃。張麗善縣長表示,南公用碼頭加上兩處貨櫃集散場的發展,提供國內產銷物流服務、國際進出口貿易,可發揮麥寮港最大功效,並創造周邊產業園區發展利基。

縣長張麗善指出,去年九月,縣府與經濟部達成共識,針對麥寮港南公用碼頭整個開發,配合能源政策燃煤轉燃氣,同意工安無虞前提下,公用碼頭新闢液化天然氣接收站,附帶港內三碼頭以一加三方式共同開發。麥寮港具深水碼頭優勢,配合離島工業區未來台西、新興產業園區及麥寮特定區開發產業發展需求,南公用碼頭可提供足夠貨運服務量能;麥寮港水深達24公尺,可供30萬噸級船舶進出,港灣條件優於台中港,因此麥寮港南公用碼頭區可轉型為台中港輔助港,支援台中國際商港進出口貨物服務功能,藉以降低貨物進出口運輸成本及縮短運輸時間,提高廠商產品國際競爭力,同時也可與台中港形成雙港聯運,彼此支援提高進出口貨物作業的便利性。

張縣長再說,台西鄉與麥寮鄉僅一線之隔,命運卻大不同。人說風頭水尾的台西鄉,過往鄉親離鄉背井外出打拼,現在機會來了。台西產業園區範圍遼闊,區內有非常多私人土地,鄉親選擇純種電、純養殖、電漁共生或是漁電共生,縣府都給予尊重。為帶動地區發展契機,縣府利用台西區公有土地,優先劃設約81公頃的「智慧綠色漁業產業園區」,做為先期開發示範,結合既有的養殖漁業基礎來發展養殖漁業深層加值與關聯產業發展。因此將優先提出南公用碼頭加上台西產業園區兩處貨櫃集散場的發展,搭配聯外道路規劃,服務智慧綠色漁業產業園區及縣內產銷物流需求,國際進出口貿易、工業產品製造、農業產銷及觀光遊憩功能,對雲林縣沿海地區提供領頭羊發展功能,促進地方產業轉型與升級,創造企業投資優質投資環境條件,留住青年人口,實現雲林上場的願景。

透過今日發展願景說明,張麗善縣長希望讓雲林縣鄉親第一時間了解,縣府團隊以宏觀遠見政策規劃,盼促進地方繁榮,創造就業機會,讓雲林縣在台灣扮演角色以及國際地位,都能更深化。

 

推動多元教育 雲林縣原住民族教育資源中心今日啟用 新華報導雲林分社張文祥報導

 

推動多元教育 雲林縣原住民族教育資源中心今日啟用

  雲林縣雖非原住民族委員會劃定之原住民地區縣市,相關資源較六都及其他原鄉縣市均相對匱乏,惟雲林縣秉持「多元、平等、自主、尊重」的原則,以提供原住民族學生優質之教學與學習環境、延續臺灣歷史文化及維護語言文化多樣性,除經年性辦理之原住民族教育相關政策外,更於108年底於教育處設立綜理原住民族教育之單一窗口,為拓展非原住民族一般學生對於原住民族文化之了解與尊重為宗旨,並於麥寮鄉橋頭國小設立本縣之原住民族教育資源中心,今天(10/20)上午由副縣長謝淑亞主持,進行啟用典禮。

    副縣長謝淑亞表示,雲林縣雖沒有原鄉亦非原住民地區縣市,在67萬餘縣民中,原住民人口有2,648人(截至2020年12月),比例雖僅約全縣人口之0.39%。但縣內卻擁有多元族群,共計有14個原住民族群散居於各鄉鎮。其中阿美族人數最多(1,073 人),為本縣族群比例最高(40.5%)。

     雲林縣20個鄉鎮市均有原住民族人居住;而以居住地區分類,以麥寮鄉為最多,其次是斗六市,再其次則是虎尾鎮。而以居住環境而言,雲林縣鄰接南投縣的山線鄉鎮市(斗六市、古坑鄉、林內鄉)原住民人口數為657人,佔境內原住民總數的24.8%,濱臨台灣海峽的海線鄉鎮(麥寮鄉、台西鄉、四湖鄉、口湖鄉、水林鄉)原住民人口數則為729人,佔境內原住民總數的28.5%,由此可知雲林縣原住民人口分布以海線為眾,此亦為本縣將原住民教育資源中心設置於麥寮鄉之緣由。

謝淑亞指出,「雲林縣原住民族教育資源中心」經過一年的籌畫及運作,先從招募專案人員、中心軟硬體設施的建置、年度計畫的推動、原民食育教育課程、教師原民技藝培訓課程、教師原民課程設計相關課程、學生原住民部落文化生活體驗營、教師原住民族專業成長研習…等,未來「雲林縣原住民族教育資源中心」,除推廣和普及原住民文化,更能以多元文化觀點,加強原民學生自我認同感,提升原住民族學生的基本學力,也讓更多人感受原民文化的獨特及多彩,希冀達成『全民原教』的理念。

最近30天點閱率高的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