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在地、享當季 張麗善縣長出席2024「竹報平安 斗南龍筍利」 行銷推廣活動 新華報導雲林分社張文祥報導

 

食在地、享當季 張麗善縣長出席2024「竹報平安 斗南龍筍利」 行銷推廣雲林烏殼綠竹筍

雲林縣長張麗善今(23)日受邀出席斗南鎮公所在斗南鎮阿丹路舉辦「竹報平安、斗南龍筍利」竹筍節活動,與副縣長謝淑亞、斗南鎮長沈暉勛、藝人高群等人一同推廣邀請鄉親「食在地、享當季」品嘗全台產量第一烏殼綠竹筍,現場還有竹筍採收體驗、達人講解竹筍產業,邀大家一起來認識田野,享用竹筍美食。

縣長張麗善表示,雲林縣是臺灣的糧倉,也是最大蔬果、畜產中心,斗南盛產烏殼綠竹筍、馬鈴薯及絲瓜,其中烏殼綠竹筍更是全台第一,是台灣最早也最主要的烏殼綠竹筍產區,種植面積約 290 公頃,主要產地在新南、阿丹、石龜和石溪里, 產量佔全國四到五成。

張麗善縣長指出,「食在地、享當季」一直以來都是縣府極力推廣的理念,鼓勵消費者選購在地、當季優質農產品,減少碳足跡並認同在地農產品。感謝斗南鎮公所沈暉勛鎮長及團隊用心行銷在地農特產品,配合烏殼綠竹筍產季選在竹筍園旁辦理活動,藉以吸引民眾認識在地產業,讓民眾能貼進竹筍園就近觀賞並膫解竹筍的栽種方式及農民用心的管理,感受到各種農作物的得來不易,更能珍惜我們各項雲林在地農特產品。

斗南鎮長沈暉勛表示,斗南鎮從三、四十年前開始種植烏殼綠竹筍,是烏殼綠竹筍的原鄉,栽種面積將近300公頃,而綠竹筍近100公頃。竹筍在山上種類很多,在平地就屬烏殼綠竹比較適合栽種,口感介於竹筍和麻竹筍間。許多鄉親喜愛吃竹筍,卻不知道吃了什麼竹筍,這次在代表會黃藏諒副主席大力建議、張麗善縣長帶領縣府團隊支持及經費贊助下,讓公所可以順利舉辦竹筍節活動,盼藉由活動,打開斗南烏殼綠竹筍知名度,讓全國鄉親更加認識,達到提高農民收入、農特產品推廣目的。

今2024「竹報平安 斗南龍筍利」竹筍節活動十分精采多元,除了規劃了竹筍園導覽巡禮外,還有多項親子DIY 體驗活動,讓孩童能從中欣賞田園風光而膫解及熱愛在地文化及產業。現場「好禮獎不完」摸彩活動,首獎為直立式洗衣機、以及其他各式禮品等;除此之外,為了讓民眾遊客更膫解竹筍而願意選購在地竹筍,今天現場也準備了超過 1,000 份的竹筍粥、竹筍湯及筍仔包料理,食材皆選用斗南在地竹筍製作,讓各位能品嚐斗南竹筍鮮甜脆口的新鮮風味。

 張縣長強調,竹筍有非常豐富膳食纖維,對人體健康非常有幫助,可以促進腸胃蠕動,是很好的食材,幫助鄉親增加健康。對於斗南鎮公所這次舉辦竹筍節活動,縣政府絕對全力支持,誠摯邀請全國鄉親好朋友,在參加活動同時,也能多多選購在地農特產品,給予農民最直接的支持及鼓勵,讓在地農產品能夠永續蓬勃發展。

 

慢運動思維下的地方創生 張麗善縣長:歡迎大家來雲林慢活慢食慢遊 新華報導雲林分社張文祥報導

 

慢運動思維下的地方創生-國際論壇暨地球市集 張麗善縣長:歡迎大家來雲林慢活慢食慢遊

  • 雲林縣政府與南華大學合作今(23)日在古坑鄉綠色隧道公園旁的蜜蜂故事館,舉辦「2024慢運動思維下的地方創生」系列活動,縣長張麗善致詞時表示,今日活動主題是慢活慢食慢遊,雲林是農業大縣,有非常好的條件,歡迎大家多來雲林走走,吃當季、吃當地,期待透過活動促進各界交流合作,共同推動雲林的永續發展。

縣長張麗善指出,雲林縣是農業大縣,不僅是臺灣的糧倉,也是最大蔬果中心、畜產中心,雲林縣農業年產值在她剛上任時是769億元,經過5年的努力來到890億元;縣內家戶所得也從107年88萬元,提高到111年的104萬元,但仍遠遠不及全國平均140萬元。雲林縣內有49.7%人口從事農業相關工作,如果沒有跟科技結合,青年農民不想返鄉,所以縣府積極導入智慧科技,協助農民用手機灌溉及養殖,解決農業發展的困境,在今年的國際智慧城市論壇裡,獲選為全球TOP 7智慧城市,全台灣只有雲林入選。

 張麗善縣長表示,今天活動主題是慢活慢食慢遊,她非常認同這個理念,雲林縣具備很好的條件,豐富的農漁畜產不僅可讓民眾吃當季、吃當地,古坑草嶺石壁竹創森園區,經臺大實驗林團隊長時間監測及人體試驗,負離子每立方公分含量超過18000個 ,是全台灣首座精準療癒基地,最近世界竹組織(WBO)更認證雲林縣為「世界竹地標」,是全世界第一個以城市認證為竹地標的首例,相當適合民眾來慢遊。感謝南華大學團隊站出來為台灣盡一份心力,雲林縣也會好好發揮應該扮演的角色,推廣雲林優質的農產品,實質的符合慢食理念計畫。

南華大學校長高俊雄表示,慢城運動源自於義大利,南華大學團隊花了10多年時間,從南華大學所在的大林鎮開始,推廣慢城的理念跟行動,關心人與人之間、人跟環境之間如何健康永續生活,此次活動透過推動零廢棄物的「地球市集」和「慢食工作坊」及「國際論壇」,期盼將雲林打造成台灣發展永續健康城市典範,並透過分享讓臺灣更多的鄉鎮都能加入慢城推動行列。

 農業處表示,縣府結合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今年4月與南華大學攜手合作,成立了雲林縣國際慢食社群,不僅可串連台灣慢城發展「慢旅遊」,更可以透過「工作坊」的慢食教育,將雲林在地的傳統食材及珍貴的料理記錄下來,且透過定期地點舉辦「地球市集」,推廣雲林優質的農產品,達到雲林永續農業、智慧農業、低碳農業發展目標。

國際論壇暨地球市集活動除邀請嘉義及雲林地區實踐綠色永續慢遊的專家,以及泰國和台灣執行數位科技於文化傳統的教授群,共同發展對話來倡議發展循環經濟策略的行動。也特別邀請南華大學旅遊管理系助理教授暨前劍湖山王子飯店主廚梁毅宗老師、滷肉飯達人張世旻老師、以及登上國宴餐桌的老菜脯達人陳麒淵老師,為大家示範具有「優質、乾淨、公平」的在地料理,吸引不少民眾參與,一起手作慢食料理,共享雲林在地農產品。

 


    最近30天點閱率高的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