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觀光量能 雲林縣政府積極爭取大草嶺納入阿里山國家風景區 獲中央重視 新華報導雲林分社張文祥報導

 

提升觀光量能 雲林縣政府積極爭取大草嶺納入阿里山國家風景區 獲中央重視

  • 在雲縣府積極努力下,大古坑地域觀光發展獲得中央重視,昨(19)日行政院張景森政委率交通部陳彥伯政務次長、路政司張舜清副司長、觀光局林信任副局長、阿里山國家森林遊樂區林炳坤秘書及公路總局林聰利副局長等,進行現勘並研商未來古坑大草嶺擴大納入阿里山國家風景區之可行性及雲林草嶺通往嘉義阿里山路線之檢討,縣府則由林孟儀參議率隊文化觀光處陳璧君處長、工務處汪令堯處長、計畫處蘇建蒼副處長陪同現勘,期望藉由本次跨部會協調,加速發展雲林在地觀光。

雲林縣政府於108年5月即由張麗善縣長率相關主管拜會交通部林佳龍部長,表達將大草嶺納入阿里山國家風景區範圍訴求,惟觀光局阿里山國家風景區管理處考量因阿里山國家風景區幅員遼闊、各項建設、行銷及管理據點逐年遞增,在人力及預算皆無法負荷之情況下暫不納入範圍內。但雲林縣政府仍積極爭取納入阿里山風景區範圍的各種可能,希望以跨域合作模式,持續優化步道品質;爭取149甲道路提升為省道,擴大遊憩活動系統,串聯雲林嘉義旅遊軸帶,拉長旅遊時間,增加選擇多樣性,兩地遊客互相促銷導流,創造地域經濟消費力。

 工務處長汪令堯表示,為推動草嶺觀光產業,進2年來積極改善草嶺聯外公路系統,108年底動工之「149甲線25K+750-26K+600路段修復及改善工程」即將於110年6月完工,完工後樟湖通往草嶺可減少30分鐘通行時間,搭配「149乙1k+600~4k+001」,可大幅改善草嶺觀光聯外動線。此外,149甲線23k+735~25k+750處規劃新闢700公尺之跨清水溪橋案已於110年1月12日經環評大會審查通過,總工程費約8億元,俟中央補助到位後啟動,3年內完工後,草嶺風華再現的願景可期。

 張景森政委表示,針對雲林縣草嶺與嘉義縣阿里山、奮起湖重要聯絡道路「149甲線49K+030-53K+798」、「169線6K+757-16K+400」現況禁行甲類大客車部分請交通部公路總局給予必要之協助,讓大型遊覽車通行無慮,振興在地觀光產業。

 此外,針對納入國家風景區範圍土地使用是否受限制之疑義,交通部觀光局也於會中向當地居民說明「國家風景區」與「國家公園」兩者之差異,未來無論是將大草嶺地區納入阿里山國家風景區範圍或獨立成為雲東國家風景區,皆不會影響到在地民眾的產權與所有權益,而是由交通部觀光局透過中央資源來規劃觀光發展,帶動在地產業轉型。

 張政委並指示,為發展大草嶺觀光,請交通部觀光局評估大草嶺地區納入阿里山國家風景區範圍或者是另成立(湖山水庫+大草嶺)國家級風景區之可行性,並與在地達成共識,亦請阿管處協助行銷草嶺地質公園,以促進地方觀光。

雲林縣政府行動主管會報移師林內 推動林內觀光休閒產業上場 新華報導雲林分社張文祥報導

 

雲林縣政府行動主管會報移師林內 推動林內觀光休閒產業上場



雲林縣政府為推動林內觀光休閒等產業發展,今(21)日由縣長張麗善率各局處首長至位於林內的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農田水利署雲林管理處農田水利文物陳列館召開第19次行動主管會報,向鄉親說明林內寶隆紙廠周邊環境步道整備、林內車站周邊觀光規劃、農村再生及休閒農業規劃等措施辦理情形及未來的規劃與發展,並與鄉親進行面對面交流,集思廣益,共同擘劃林內產業及觀光發展更美好的未來。

縣長張麗善表示,縣府非常重視林內鄉的觀光及城鄉風貌建設,向觀光局爭取的跨域亮點計畫,將林內寶隆紙廠打造成具有歷史建築、大鐵棚及紙漿槽等兼具藝術、廢墟風格之文青打卡秘境,尤其原台灣三菱製紙所辦公廳舍,整修後活化為林內驛站,不但保留建築物原始日式風格,也利用該場域提供當地新鮮的農特產品及旅遊諮詢服務,在部落客的分享下,已成為林內新興的網紅景點。 
在城鄉建設方面,城鎮之心工程計畫補助林內寶隆兒童遊戲空間再造工程及林北蝶舞廣場工程,已於去年底完工,目前正辦理驗收作業中,預計農曆過年前可以開放使用。另外在林內火車站週邊,縣府除持續推動台鐵倉庫活化外,並將協助林中社區整理車站前一塊閒置國有地,打造一處大人及小孩皆能活動及休憩的空間。

張縣長指出,雲林為農業大縣,農業產值居全國之冠,近年來對於發展觀光旅遊產業更是不遺餘力,在休閒農業方面,分別於山海規劃了華山休閒農業區及金湖休閒農業區,顯示本縣在農村地區的休閒發展具備前瞻性及十足潛力;林內鄉一年四季都有相關的特色景點,春季可賞紫斑蝶、夏季吃芋頭冰、秋季搶水化節、冬季可賞落羽松,縣府將與鄉公所互相配合,推動林內休閒農業發展。    
城鄉發展處長林長造表示,林內鄉擁有好山好水,張縣長上任後針對林內鄉投入大量經費執行景觀建置,在鄉親關心的農村再生方面,109年縣府以人力培訓、環境改善、區域串聯、整合行銷等四面向推動林內鄉農村再生。在人力培訓方面,開辦產業加工、在地資源解說等相關課程加值在地人才;環境改善方面則建置芋頭造型的「林內芋頭君」及香蕉造型的「蕉朋友」,讓產業與地景結合,成為獨一無二的拍照景點;再透過林內四季體驗遊程的建置進行區域串聯;最後,藉由微電影拍攝,介紹林內特色,吸引民眾走進林內。  
農業處長吳芳銘則說,林內鄉因位於濁水溪進入平原地區源頭,得天獨厚的好山好水,培育許多優良農作物如木瓜、芋頭、白米等,縣府正進行休閒農業園區的規劃,希望透過一級二級三級產業的整合,將林內的水利文化、宗教文化、生態資源、步道景觀串連成帶狀行程,展現林內獨特風味,同時帶動地方發展,增加農業的附加價值並提升居民生活品質。   
張縣長進一步表示,縣府將以109年在林內鄉的推動成果作為發展基礎,推動休閒農業,促進地方多元發展,並以「二創加值林內飛揚」為110年林內鄉農村再生推動主軸。創好物,協助林內鄉各社區優良的產品,參與農村好物選拔、將工藝計畫導入商品開發以及推廣農村療癒飲食文化;創好騎,鏈結交通部觀光局2021自行車旅遊年,推廣林內自行車一日遊,串聯林內景點,並持續改善以林內火車站為起點的指標系統,一騎邁進2022鐵道旅遊年。

最近30天點閱率高的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