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螺大橋健走活動 縣長 張麗善鳴槍起跑! 新華報導雲林分社張文祥報導

 

西螺大橋健走活動 張麗善鳴槍起跑!
雲林全民健康運動年正式啟動後 首場全民體育活動開跑囉


雲林將2022年定為「雲林縣全民健康運動年」,透過活動辦理培養運動風氣,鼓勵民眾養成規律運動習慣,進而提升生活品質與健康,繼3月9日縣府宣布雲林縣全民健康運動年正式啟動後,首場鄉鎮的健行活動由雲林縣政府與雲林縣體育會攜手於今(12)日在西螺鎮西螺大橋旁拉開序幕,由縣長張麗善、副縣長謝淑亞、新聞處長羅處東、縣體育會理事長郭志恆、縣議員李明哲、廖偉晴、游淑雲、西螺鎮民代表會副主席廖秀娟等人共同鳴槍起跑,帶領數千民眾從西螺大橋南側廣場出發,開啟健康又活力滿滿的一天,健行總距離約4公里。

縣長張麗善表示,今天首場鄉鎮的健行活動由雲林縣政府與雲林縣體育會攜手,在美麗的西螺大橋旁起跑,要讓西螺鄉親及參與的朋友們見證我們治理濁水溪揚塵的成效外,更希望掀起鄉親健走的旋風,全家一起走出戶外走出健康,各鄉鎮的健走活動後續將由縣府各局處於五月底前接力在縣內20個鄉鎮舉辦,透過各鄉鎮的健走活動,讓民眾熟悉縣內各地適合運動的場域,相關活動資訊請留意雲林縣政府臉書公告。

 縣長張麗善指出,健走是一項簡單容易施行的運動,透過本能的行走,自主改變節奏與行進速率以及健走的時間與距離,達成不同的運動強度,並且與慢跑容易銜接而晉級。隨著社會結構邁入高齡化,活得身心健康更顯重要,縣府規劃籌辦雲林縣全民健康運動年,在各鄉鎮辦理健走活動,期望透過進入門檻技術要求較低的健走,引發民眾帶動家人與朋友一同加入運動的行列,導入全民運動的起點,養成規律的運動生活型態,而獲得全民健康的效益。

 縣長張麗善說,運動習慣的養成除了可透過活動參與培養外,場地設施也是支持運動持續的要素,縣府在全縣20鄉鎮市人口較密集的校園及公園增設運動設施,除了為提供運動教育更好的設備,也提供社區民眾就近運動的優質場域,另外配合縣民上班作息,也一併改善校園運動場夜間照明,讓民眾在下班後夜間能夠安心運動。且自3月10日起原因疫情管制的國高中室內體育館及活動中心,也有條件開放借用(國小因尚未施打疫苗 暫不開放)(https://education.ylc.edu.tw/News_Content.aspx?n=1334&s=128081),以逐步恢復正常生活,鼓勵民眾多多善加運用。

 

雲林縣張麗善縣長與雲嘉南三縣市千人同步植萬樹 新華報導雲林分社張文祥報導

 

水圳綠道啟用暨植樹活動 雲林縣張麗善縣長與雲嘉南三縣市千人同步植萬樹

  • 雲林縣長張麗善今(12)日應邀出席由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農田水利署、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南投林區管理處舉辦的水圳綠道啟用暨植樹活動,同立委林文瑞、農委會企劃處處長莊老達、林務局副局長廖一光等人及在場鄉親,透過空拍視訊連線總統蔡英文、行政院長蘇貞昌、台南市長黃偉哲、嘉義縣長翁章梁,於嘉南大圳沿線9個場地,千人同步種下萬樹。張縣長感謝農水署舉辦此次植樹活動,雲林縣正積極推動SDGs聯合國永續發展施政目標,期盼透過植樹活動搭起各縣市的橋樑,一起打造水圳的綠色新風貌。

「水圳綠道」沿著百年嘉南大圳而生,全線88公里,南起烏山頭水庫(臺南市官田區),北至濁水溪(雲林縣林內鄉),橫跨雲林縣、嘉義縣及臺南市,這條88公里水圳道旁也闢有全國最長的自行車專用道,結合農業景觀與農田水利文物風情,以及在地民眾生活、通勤及休憩之需求,賦予百年水圳新價值。透過沿途農村地景並遍植臺灣原生樹種的生態綠道騎乘,將成為當地農村、農民生活的足跡及國人遊憩運動的一部分。

張麗善縣長表示,嘉南大圳對咱雲林農業灌溉非常重要,供給無虞匱乏的水資源,她也感謝中央在前瞻基礎建設,挹注虎尾街道串聯計畫,讓從台糖串聯到濁幹線,總長3.5公里自行車道整體環境獲改善。響應今日植樹活動,縣府昨日已於虎尾高鐵特定區樹木銀行預定地舉辦「111年永續雲林 植樹先行」樹木銀行啟用及植樹節活動,結合了農業處、城鄉處、工務處、水利處、地政處及建設處等六個單位,一起向大眾展示雲林在推廣永續的努力,並藉此倡導低碳永續的觀念,將雲林打造成除了農業大縣外最永續的幸福城鄉。

張麗善指出,一座城市的綠色永續發展與樹木息息相關,然上任後,發現過去縣府辦理各項公共工程時遇有需移植之樹木,常面臨須尋覓妥適地點來安置移植樹木之問題,遂萌生設立樹木銀行專區之想法,因此,縣府規劃於高鐵特定區內設立一處樹木銀行園區,面積廣達約4.5公頃,將可妥善安置縣內因公共工程經專業評估須遷移之樹木後續養護管理,以利永續發展的目標。

張縣長再說,雲林縣政府去年成立「雲林縣政府因應氣候變遷專案辦公室」,掌握縣內溫室氣體排放源,希望將雲林打造成具有調適氣候變遷的韌性城鄉。另外,更積極推廣在高鐵沿線種植旱作高粱,去年8月中旬由土庫鎮農會與金門酒廠契作二期高粱種植面積88公頃,土庫、虎尾、元長等高鐵沿線農地皆有種植,因為高梁為省水作物,不只可減少灌溉用水並防治地層下陷衝擊,同時可提升糧食自足率。

 今「水圳綠道啟用暨植樹活動」,雲林縣參與場地包含虎尾、土庫及莿桐,因雲林段常有強風,故擇定枝葉濃密、樹形優雅、耐風抗鹽的瓊崖海棠為主要樹種以及葉色隨季節變化的楓香為次要樹種,具體呈現水圳綠廊道,賦予生產、生活、生態共構的永續發展。張縣長強調,縣府鼓勵種樹,兩年來各局處植樹超過30萬顆,也藉由景觀總顧問,按春夏秋冬季節,為雲林縣各個鄉鎮、每個角落妝點佈下適合的花樹,展現雲林的美好。為防治減少地層下陷,推廣節水作物,希望農民多加配合,中央也能給予雲林縣府更多支持。

全長88公里的「水圳綠道」12日正式啟用,適逢植樹節,從嘉南大圳沿著臺南東山、後壁、官田、嘉義新港、太保、水上、雲林莿桐、虎尾、土庫,橫跨三縣市、9個場地同步進行千人種萬樹,場面浩大 。活動當日預計種植喬木1,500株及灌木8,500株,其餘沿線路段於活動前後種植喬、灌木約10萬株。

雲林樹木銀行啟用 型塑永續景觀美學 新華報導雲林分社張文祥報導

 

雲林樹木銀行啟用 型塑永續景觀美學

植樹節前夕,雲林縣政府今(11)日在高鐵特定區靠近雲禾大橋處舉辦「111年永續雲林 植樹先行」活動,除展示各局處的植樹成果外,更由縣長張麗善、縣政總顧問張清良、林務局南投林區管理處秘書秦思源、縣議員黃美瑤、廖偉晴、李明哲、斗南鎮長沈暉勛、虎尾鎮代會主席林嘉弘及義雲會創會會長林文村等多位企業家共同為雲林樹木銀行揭牌並種植羅漢松樹苗,展示雲林推廣永續的努力,並藉此倡導低碳永續的觀念及永續發展的施政目標。

縣長張麗善指出,為響應聯合國永續發展SDGs目標,同時因應雲林國土復育計畫,縣府特別選在高鐵特定區設置樹木銀行,把因為公共工程必須移除的樹木,移植到這裡繼續養護管理,希望透過樹木銀行的啟用及推廣植樹活動,向民眾展現縣府解決地層下陷的決心,同時也鼓勵民眾多種植節水作物及樹苗,減少排碳量,這也是今年度縣府因應極端氣候的重要施政目標,希望能有效減少溫室氣體排放。

縣長張麗善表示,縣府把雲林縣當作一塊大畫布,這1、2年來在境內滯洪池、公園、道路兩側、市地重劃區等地已種植超過40萬棵樹,未來還將在草嶺地區種植6000棵櫻花樹,並將行道樹、安全島等重新規劃布局,希望讓民眾來到雲林可以在不同季節欣賞到不同色彩的花草樹木,提升雲林縣的休閒景觀綠美化。


工務處長汪令堯補充說明,雲林樹木銀行園區廣達約4.5公頃,可妥善安置縣內因公共工程經專業評估須遷移之樹木後續養護管理,避免特殊、稀有或具保存價值樹木的損失,增加樹木永續可利用性。目前現場已種植100多棵火焰木,主要來自164線道路拓寬的行道樹,今日也特別展示來到樹木銀行的植株栽種流程,期使這些樹木能繼續再生長茁壯。

 

城鄉處長林長造表示,雲林國土計畫在高鐵沿線範圍劃設全台首處「國土復育促進地區」,以保育和禁止開發行為,以減緩地層下陷,並透過以雲林縣綠色基盤網絡為目標,落實雲林景觀加值綠網政策,將生態美學帶入地方植栽工程建設,型塑雲林特色綠色景觀亮點。

在農業永續政策推動方面,農業處長吳芳銘表示,目前減緩地層下陷的農業措施以積極推廣在高鐵沿線種植旱作高粱為主,去年8月中旬由土庫鎮農會與金門酒廠契作二期高粱種植面積88公頃,土庫、虎尾、元長等高鐵沿線農地皆有種植,因為高粱為省水作物,不只可減少灌溉用水並防治地層下陷衝擊,同時可提升糧食自足率。

 為了營造出自然豐富的親水及生態空間,水利處長許宏博說,縣府在平和滯洪池、雲林縣椬梧滯洪池水岸環境改善計畫、椬梧滯洪池環境改善(二期)、後庄埤滯洪排水設施環境改善計畫、雲林溪一、二期、濁水溪親水文化園區整體改善計畫等水利工程,透過生態調查與生態檢核,引入生態工法,增加植生綠化,植栽總數達到7萬8,199棵。

地政處長黃凱達表示,土地重劃並非僅為取得公共設施及建築用地的手段,更重要的是與附近地區歷史人文、學術文化、休閒藝術等機能協調性,尤其是與自然生態環境的結合,更是一個成功開發案的亮點,縣府引入生態工法,增加開發區內的植被綠化,以目前已開發完竣的斗南鎮小東市地重劃區為例,植栽的總數達到25萬1,295棵。

 環保局長張喬維說,縣府首創的樹木銀行,除了可以改善空氣品質,還能創造美麗景觀並進行氣候的調整,在低碳、減碳或SDGs上都有非常大的貢獻,希望透過樹木銀行,讓民眾知道雲林縣還有很多地點可以做綠美化,未來縣府會持續盤點裸露地,進行綠美化造林活動。

雲林縣政府致力林內鄉溝渠排水、道路品質提升 促進地方建設 新華報導雲林分社張文祥報導

 

投入超過4000萬 雲林縣政府致力林內鄉溝渠排水、道路品質提升 促進地方建設

  • 為縣民打造安全宜居的生活環境是張麗善縣長重要施政目標,縣府今投入超過4000萬經費,盼改善林內鄉內溝渠排水、提升當地道路品質。縣長張麗善11日下午帶領縣府工務、水利團隊前往林內鄉,會勘包含重興村等村里通行道路鋪面、烏塗村排水溝渠、林中村縣道154線旁幼兒園前路段道路側溝排水、林中及林北等村農水溝渠及減災公園排水等5件改善工程案,除為在場鄉親說明工程預計改善項目,並聽取地方意見。張縣長表示,今天特別與議員蘇于珊、林岳璋、鍾明馨及多位林內鄉村長、代表前往林內鄉六個工區會勘當地農水路及側溝,針對所有民代及鄉親、公所提報陳情後,已交代工務處及水利處進行相關規劃,希望盡快完成道路及排水系統改善,改善整體路面及易淹水溝渠,讓鄉親免於淹水和道路顛簸造成之苦。

今日會勘首先前往林內重興村實地了解村里通行道路鋪面現況,縣長張麗善表示,林內鄉轄內包含烏塗、九芎、烏麻、坪頂、重興、林茂等村內道路因年久失修,導致路面老化析離凹凸不平整與消防局後側之閒置空間長年雜草叢生,無可提供消防員練習使用,實為可惜。在接獲林內鄉長張維崢陳情及公所提送補助計畫,即刻指示工務處籌措相關經費補助公所辦理,並安排現場勘查,儘速解決當地居民長久以來的困擾。

林內鄉村里通行道路鋪面改善工程,預算金額新台幣782萬元整,由縣府補助林內鄉公所辦理,改善道路面積總計12,844 M²,消防局後側環境改善面積總計1,299 M²,改善後盼可提升林內鄉轄內道路行車安全及居民生活品質。

 隨後前往烏塗、林中、林北等村視察排水溝渠破損情形,張縣長指出,為提升本縣林內鄉烏塗村、林中村及林北村排水溝渠給、排水能力,本府規劃「111 年林內鄉烏塗村排水溝渠改善工程」及「111年林內鄉林中、林北等村農水溝渠改善工程」兩案,工程總經費概估約為新台幣 2,360 萬元,希冀改善道路及農田排水功能,俾利農民耕種收益及安全,降低淹水情形,促進地方發展。

「111 年林內鄉烏塗村排水溝渠改善工程」位於雲林縣林內鄉烏塗村雲 154 縣側溝 (工區一)及和興八卦池後方(工區二),現況溝渠破損,通洪斷面不足,易產生淤積與蔓生雜草,適逢豪雨期間,則溢淹至兩側農田,影響農民耕作及收成,估計改善溝渠長度為 377 公尺,工程經費為新台幣 620 萬元。

此外,「111 年林內鄉林中、林北等村農水溝渠改善工程」改善位置為雲 141 及雲 154 線附近工區,該處亦有溝渠破損,通洪斷面不足,常有遇豪雨排水不及之情形,透過本改善工程,藉以改善農田排水安全,預計改善溝渠長度 1,375公尺,工程經費為新台幣 1,740 萬元。

位於林中村縣道154沿線以農業為主,早年農田與道路相鄰排水大部分以漫流為主,水利、排水設施無妥善規劃,隨著城鄉發展及現代化農業進步,沿線居民數量逐漸增加,排水需求也逐漸上升。縣府以人本環境為出發點,對自然環境及排水問題極為重視,對此亦投入新台幣570萬元辦理「林內鄉縣道154線旁幼兒園前路段道路側溝排水改善工程」,期望排水設施改善後,能給居民們更好的生活環境,雨季時排水狀況也能獲得改善。

 「林內鄉縣道154線旁幼兒園前路段道路側溝排水改善工程」,範圍以林內鄉鄉立幼兒園路段為主,於道路南北兩側興建溝渠,待改善溝渠南側長約為350公尺、寬1公尺,北側長約80公尺、寬0.8公尺,預計工期為120日曆天。

最後,則是針對林內鄉減災公園旁排水溝渠,因每逢豪雨易導致排水不及,影響附近居民生活安全及農民耕作,為此,透過補助林內鄉公所辦理改善。111年林內鄉減災公園排水改善工程,預算金額新台幣300萬元整,預計改善排水溝長度計230M,寬度計0.6M,高度計1M~2M,改善後可提升減災公園鄰近排水功能並改善附近農民耕作環境。

縣長張麗善感謝大家關注在地道路行車安全與農田及側溝排水通暢,為發展地方建設,盼大家體諒各項工程施工期間,造成暫時性之不便,期待透過建設改善,帶給大家更舒適、安全的工作環境及生活品質。

最近30天點閱率高的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