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見民調:雲林縣張麗善縣長滿意度創新高 破7成3 新華報導雲林分社張文祥報導

 

遠見民調:雲林縣張麗善縣長滿意度創新高 破7成3

  • 根據《遠見雜誌》29日公布「2023縣市長施政滿意度調查」,雲林縣張麗善縣長施政滿意度與施政分數於上任後都創下佳績,今年滿意度與施政分數分別為73.6%及74.5分,兩項成績雙雙改寫了縣市改制以來新紀錄。此兩項為非六都縣市首長第三名,且張縣長過去四年評比都拿下4星,今年躍升為4.5星,增幅在非直轄市中排名居首。此次成績張縣長施政滿意度進步、施政分數進步且任內滿意度達到新高,獲得今年《遠見雜誌》的最佳進步獎。

雲林縣推動品德教育紮根校園。雲林縣推動品德教育紮根校園。

本次調查結果,除了張縣長的施政滿意度73.6%創下新高、較去年增加6.9%,而不滿意度10.8%,相較去年少了5.5的百分點。在《遠見雜誌》調查的八大面向平均分數表現滿意度達69.9%雖然在非六都排名五名,但分數卻是非六都進步最多。

 雲林縣雖然是農業大縣,不過在張縣長的帶領下,三月到東京參加食品展外,還特地到武藏野市的長照日照中心觀摩學習來應對雲林縣的高齡化現象,在四月到荷蘭跟法國學習荷蘭治水工程、和法國國立夏勒維高等偶戲藝術學院簽合作備忘錄,透過不同形式合作交流,讓布袋戲與世界接軌。

另赴星馬突破冷鏈系統,把雲林葉菜類透過海運方式賣到新加坡,辦理台灣蔬菜節雲林良品週,將超過20種雲林優質的蔬果,包括紅蘿蔔、高麗菜、西洋芹及10種葉菜類推上新加坡的超市架上,讓新加坡的消費者品嚐來自雲林優質的新鮮蔬菜產品。

 除了致力為雲林農產品展通路外,在「醫療衛生」的表現相較其他非六都雲林縣是唯一分數進步的縣市,獲得78.6%縣民的肯定。尤其「教育」的部分,雲林縣是非六都第三名,成長了4個百分點,有72.6% 民眾肯定,另在「道路及交通」「消防及公安」及「觀光休閒」「經濟與就業」滿意度皆有提升,成績亮眼。

 雲林縣政府表示,張縣長施政每年都有不同主題,從縣民健康到永續低碳的推動,包括教育、農業發展、文化和環保、經濟、社會福利、交通與治安方面均是任內非常重要的發展項目,致力將雲林打造成農工商大城。

 建設方面,包含任內完成雲禾大橋被媒體媲美成馬來西亞版的布城鋼索大橋。在產業上場方面,為推升經濟起飛,縣府規劃九大產業園區,結合產官學研推動綠色產業,將雲林打造成「農工商科技城」,並規劃在2027年完成麥寮港南公用碼頭的開發。

農業發展政策上,向中央爭取成功,農保條例修法三讀通過。未來將會提高喪葬津貼與生育給付。永續友善環境部分,全國唯一提出全移動式垃圾機械分選系統,預計每天可處理200噸家戶垃圾,及可產生120噸SRF(固體再生燃料)原料。

 至於完善交通建設,雲92-1線(芒果大道)、雲65線(林內鄉重興村至斗六市十三里道路拓寬工程)、跨清水溪橋工程、崙子大橋拓寬工程等等重大道路改善工程,刻正進行中。水利建設方面,獲經濟部水利署同意8件改列正式工程,總經費10億3,897萬6千元整。

 教育是縣府施政重點之一,以教育上場,成就孩子為主軸,完成雲林智慧教育中心及土庫多功能教師研習中心的啟用,並持續爭取改善校園設施,如PU跑道與廁所。因應高齡化致力完善社福體系,完成了銀髮健身俱樂部、斗六中央廚房、更多長青食堂地點的布建。縣府更用心保護人民生命財產安全 ,住警器安裝率已達99.58%,為全國第四。此外還有警察局斗六分局及消防局虎尾分隊廳舍的興建。

雲林觀光人次連年成長,突破千萬,112年度僅3個月觀光人次已突破875萬人次,超越去年全年度累計人次,預計上半年即可突破千萬人次。

 縣府進一步表示,透過《遠見雜誌》民調評比各施政面向,縣府團隊也得以檢討改善並持續努力提升施政品質。未來縣府團隊繼續以更踏實和謙卑的精神,落實「雲林上場、加速前進」的城市願景,將雲林縣打造成農工商大城。

 

落實照顧農民 雲林縣長張麗善向中央提三點建議 新華報導雲林分社張文祥報導

 

落實照顧農民 雲林縣長張麗善向中央提三點建議
新要點追溯106-110年、納入延遲性災損、採用農災照相APP

  • 農委會於昨(29)日修正公布「農產業天然災害救助作業要點」,將農業天然災害救助程序簡化,救助面積不再排除農業生產所需農業設施面積,雲林縣長張麗善今(30)日下午則召開記者會進一步呼籲中央,新要點追溯至106-110年度以落實照顧農民;並推廣農產業天然災害現地照相APP以利縮短救助行政程序。

縣長張麗善表示,感謝中央聽到地方農民的聲音,對於農民為農業生產所需農業設施面積,且合計面積未超過該筆土地面積百分之四十者,得加計為救助面積案,感謝中央修法免予扣除。惟雲縣府去年7月收到審計部查核106-110年度救助面積有疑義案件計11399筆,目前案經縣府與公所稽查6500多筆中僅485筆面積因計入農路、水路、埤塘及農業設施等確有不符,不僅不及10%且金額僅約200萬元,在此要向中央建議,應該追溯將106—110年一併納入免扣除之行列,不要再動用龐大人力去追查災害面積誤差之溢領款,不僅勞民傷財,更損害政府救助的美意。

 張麗善並指出,因應極端氣候的變遷及農產品的特性,農作災害的發生常有延遲呈現的特性,而未能於天然災害發生的10日內進行申報,「農產業天然災害救助作業要點」第12點有關逾10日不予受理的規定,希望中央也能加以修正;例如近期發生的文蛤因氣候異常大量暴斃,就是在公告申報受理期間後,其災損情形才顯現,建議可延長申請申報期或增加個案申報認定。

張麗善另指出,依據「農產業天然災害救助作業要點」規定:基層公所應動員人力辦理農產業災情實地勘查認定,以攝影照相先行影像存證,作為後續核予救助金之佐證資料。惟雲林為農糧作物主要生產地,災損面積及筆數通常相當龐大,勘查拍照存證作業相當耗時,導致救助金核撥趕不及農民復耕。經查目前農委會委託財團法人農業工程研究中心開發「農產業天然災害現地照相APP」,在災害發生後第一時間便可由農民使用「農產業天然災害現地照相APP」,縣府及公所關人員也可以協助指導與訓練農民,對於受損之作物田區拍照並上傳,供各鄉鎮市公所作為災損之判定依據,如此即可省時、省力又省工,縮短公所勘災期程並快速核發救助金。

農業處長魏勝德指出,「農產業天然災害現地照相APP」所拍攝之照片有記載拍攝地點、拍攝方向角度及拍攝日期時間,可證明照片為該次災害的受損樣態,為縮短勘災時間且快速核發救助金,建議農委會能將「農產業天然災害救助作業要點」第5點第2款第4目增列:「農戶可以『農產業天然災害現地照相APP』拍照上傳,公所可據以作為災損判定依據。」,以期待能縮短公所勘災期程並快速核發救助金,讓農民早日復耕。

 張麗善強調,雲林縣政府與農民永遠站一起,我們曾於109年10月創全國之首,於20鄉鎮市公所設立地籍謄本申請站,讓農民現場申辦,不用另跑地政事務所申請救助所需的地籍謄本,節省時間用於作物復耕;農業天然災害救助申請相關便民措施,屬縣府權責者我們會全力研議修正,至屬農委會權責部份,在此嚴正呼籲為照顧廣大弱勢的農民朋友,請農委會研議修法。

今日「落實照顧農民 張麗善向中央提三點建議」記者會活動,有縣長張麗善、農業處長魏勝德、農業工程研究中心副研究員詹皇祥、議員李明哲、廖偉晴、王鈺齊、吳蕙蘭、縣農會總幹事簡明欽、古坑鄉長林慧如及其他鄉鎮市公所代表、口湖鄉農會總幹事呂惠玲及其他鄉鎮市農會代表等出席參與,一起向中央喊話,爭取農民的權益。

 

最近30天點閱率高的報導